城市沙龍﹕未來飲食主人翁
【明報專訊】「我在學校的飯很難吃,監獄堛滬鼓咫]很難吃嗎?」一個小學生這樣提問囚友,我在網絡新聞看到他寫的信,細讀他的說話,難免教人痛心。他談到學校的劣食,語氣平淡,彷彿長期身處劣食的世界,日復一日,見慣不怪。但從小學生的提問,我隱約看到一絲希望,他懂得分辨好惡,敢於指出學校的飲食問題,曉得從飲食方面關懷別人。未來香港的飲食文化,若果能靠這輩年輕人發揚,相信仍然有希望。
失望與希望
2018年剛開始時,我曾於本欄撰文,希望食肆不再受領展迫遷、業主加租與米芝蓮魔咒影響,老店能夠延續滋味,小店可以站穩生存。一年過去,個人期許始終難敵商業決定,元朗泛后甜品、禾輋「冬菇亭」波記,一間接一間結業離場。雖然有些老店東山再起,但究竟是浴火重生?還是迴光返照?仍然有待觀察。領展、業主以厚利掛帥,我對他們早已不抱期望,反而年輕一輩的飲食領域,還有很大的可塑性,對未來香港的飲食行業與文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如何培養年輕人的飲食素養,十分重要。從小學到中學,學業、德育、創意等,統統都有發展策略和配套支援,唯獨膳食一環,學校顯得極為粗心和隨意,乏善足陳。這已經不是單一例子,逐漸演變成學界的問題。家長也不是沒有責任的,在追求最好教育的同時,卻沒有為學生爭取最佳膳食,是怎樣也說不過去的。體味美食,可以訓練學生鑑賞食物的能力,分辨好壞優劣,飲食經驗不斷積累,日後就能以高水平,看待自身的餐膳與社會的飲食文化。但可惜的是,部分學生連最基本的合格膳食也無法嘗到。
接納與嘗試
要培養年輕人的飲食涵養,家常便飯是最好的訓練時機,不過也常常出現不合時宜的教育,我也想為年輕人講幾句說話。出外用餐,不時會看到旁邊飯桌的家長,強迫子女食某些東西,以紅蘿蔔、魚肉、青菜最為常見。以前食物未見充裕,確實應該把握每個補充營養的機會,不過時移世易,現代的年輕人多方攝取營養,不吃一兩種食材不會令他們營養有損,所以毋須為個別食材,窒礙年輕人的探索和發展。將心比己,即使成年人也常見挑食習慣,吃咕嚕肉不吃青椒,厭惡銀芽、青豆的人也比比皆是,大家還不是營養滿滿。換另一角度想,有時候不是年輕人不想吃,或者是菜式煮得不對味,家長吃得下,不代表年輕人能接受,我們常將自己的口味強加於年輕人身上,倒不如在強逼之餘,引導他們建立自己的看法。
記得上一年帶學生到台北開會,閒時我特意帶他們嘗試當地菜式。有學生第一次吃麻油雞,以為會很油膩很難吃,我強調烹調得不好當然會這樣,但只要選好的食店,或會令他改觀。果然,他吃過即製的麻油雞配麵線,順喉不膩,暖胃驅寒,一試就愛上了。之後帶茤羊羶味的學生,去一家出名小店吃岡山羊肉,我說好的羊是鮮羶,他不喜歡的是羶臭。店家捧來兩碗藥膳羊肉,一碗赤肉,一碗羊腩,肉嫩帶甜,藥味柔和。學生吃得津津有味,問他羊肉好不好吃,他說羊肉原來可以這樣美味。不過開啟了美食大門也會有嚴重後果,就是電影《食神》中,薛家燕的經典對白:「以後吃不到怎麼辦!」
文:蕭欣浩
圖:imtmphoto@iStockphoto、資料圖片
蕭欣浩 -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
[語文同樂 第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