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型拆解﹕推行政策「困難與挑戰」
【明報專訊】無論是推動或執行政策措施,又或是宣揚推廣一些文化、習慣與風氣,政府或相關團體總會面對困難與挑戰。一般而言,通識科答題涉及的困難與挑戰,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有違傳統觀念/固有(生活)模式/習慣/文化/社會風俗
例子一:推廣「無翅婚宴」
魚翅在華人傳統飲食文化中,是高級珍貴的食材,象徵富貴,但凡家族設宴,華人家庭一般習慣以魚翅入饌,以顯示主人家的財富與氣派。因此,在華人社區推廣「無翅婚宴」會有相當的阻力,當中不乏家中長輩憂慮一旦宴席「無翅」,會被賓客誤會家庭經濟條件欠佳,甚至寒酸,故仍有不少長輩堅持以魚翅宴客,抗拒「無翅」。
例子二:推廣「多菜少肉的健康飲食習慣」
食肉在華人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意義重大,尤其古時肉類為較高級的食材,一般只有富貴人家才能負擔得起每天吃肉,而對於一般農村家庭,通常只在大時大節才捨得花錢買肉。因此,肉本身具有財富地位的象徵意義,故華人家庭於節日慶祝時往往大魚大肉,以取其好意頭,除非有宗教信仰或舉行特定的儀式(如做法事齋戒),否則華人一般會視吃素為寒酸、貧窮的象徵。故此,在華人社會推動素食習慣會遇上文化上的阻力。
2.涉及利益衝突,必惹反對
例子一:港府回收「棕地」發展房屋
棕地(泛指被改作儲物場、貨櫃場、工場和回收場等其他用途的前農地)集中於新界一帶,如元朗新田、打鼓嶺、上水、粉嶺及屯門等,雖然面積龐大,但大多屬於鄉郊土地,政府一旦收地,必會牽涉圍村土地的業權利益及賠償問題,勢必陷入與鄉事派的角力,故政府多年來均以「圍村業權複雜」及「技術困難」為由,避重就輕地處理發展棕地的討論。此外,不少棕地現作茖拿鶠B金屬回收再造廠及貨櫃場等用途,一旦收地發展,也必會引起相關業界就賠償安置等問題的爭拗。
例子二:擴大膠袋稅徵收範圍
政府落實推行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計劃之初,已經引起塑膠品製造業界的反對,因為膠袋徵費會增加市民購物時使用膠袋的成本,令市民及零售商對膠袋的需求減少,影響塑膠品製造業界的收入。一旦膠袋徵費範圍擴大,勢必進一步減少社會對膠袋的需求,令業界的收入以至生存空間受到更大的損害。
3.執行與監管成本高昂或監管困難,難以推行
例子一:大規模市區重建
舊區重建,涉及幾百戶以至過千戶的居民安置問題,當中不少單位業權複雜,例如歷史悠久,歷經幾代業主,部分原業主甚至已經移居海外,導致賠償安排十分複雜。此外,不少舊區唐樓單位面積甚大,令政府與市民往往就賠償或安置問題不斷拉鋸。對於政府而言,一旦呎價以全港平均樓價為標準計算,賠償可能達到天文數字,故往往只願按樓齡等因素作賠償參考,藉此減低成本。對居民而言,若政府只願作有限賠償,根本無助他們重新置業安居,甚至因而被迫失去家園,故強烈反對。
例子二:推行「停車熄匙」法例
香港登記車輛數目達百萬架次計,要妥善監察駕駛者有否遵從法例可謂困難重重。理論上,假如落實監察,便要在無數的街道停車處安排大量執法人員密集式巡視,成本屬天文數字之餘,做法本身也相當荒謬。結果在實際運作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駕駛者本身是否願意配合規定,自律守規,法例的阻嚇力成疑。
4.脫離現實,變相擾民
例子:全面推行「食肆無塑膠飲管」政策
現實生活中,對於部分人(如長者、幼童嬰孩、肢體殘障、行動不便、患有口腔或其他疾病,以及因手術引致吞嚥困難者)而言,飲管是無可替代的必需品,因此食肆一刀切取締飲管的做法對他們帶來極大不便。雖然部分食肆願意以金屬飲管代替塑膠飲管,但金屬飲管反覆使用後難以清洗乾淨,管內容易積聚穢物,因此不少顧客抗拒使用,食肆也放棄使用,可見政策擾民,也未必有助推廣環保。
◆總評
遵循邏輯上的理解,推動政策、措施及倡議所面對的「困難」,一般而言是與「可行性」互相掛u。因此,同學在論述的過程中,不能僅止於討論該倡議本身有何不足,更需要進一步探討那些不足為何及如何導致群眾不配合,最終令有關倡議無法如願落實。
文: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通識科教師 張兆聰
[通通識 第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