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旋風吹向大馬 刺激馬華公會改革
台灣選舉颳起的「韓國瑜旋風」吹向馬來西亞,在野的馬華公會總會長魏家祥呼籲黨員參考韓國瑜模式,掌握小市民語言,提出經濟論述,製造話題性,將民怨轉化為選票。馬華在五月份的大選僅贏一席,淪為在野黨。林友順
馬來西亞今年五月大選由馬哈迪領導的希望聯盟(希盟)成功推翻執政六十一年的國民陣線(國陣)令國際矚目,激勵一些國家與地區的在野黨,紛紛學習大馬在野黨集合力量推翻執政黨的樣板。然而,台灣日前舉行的「九合一選舉」所掀起的「韓國瑜現象」成功令國民黨擊敗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翻盤,鼓舞了還不習慣當在野黨的國陣成員黨馬華公會,希望向韓國瑜學習,將日積月累的民怨轉化為對馬華的支持。
馬華新任總會長魏家祥日前在第六十五屆黨代表大會上告訴黨員,韓國瑜對於經濟的論述非常簡單扼要,直透民心,而韓國瑜在選舉中掀起的「韓流」也成功把民怨轉化為全台灣泛藍的選票,讓國民黨奪下大部分失土。他表示,韓國瑜能夠讓國民黨成功執政高雄的首要原因是其力拼經濟,貼緊民心,而馬華只要掌握這個要點,相信來屆大選也能夠重獲選民的支持。他說:「馬華應該力拼經濟論述,掌握小市民的語言。」
魏家祥也指責希盟執政後,最引人詬病的是承諾不斷跳票,政策不斷U轉。他指出:「選前希盟告訴人民他們很有路,跟著走就一定會看到路,想不到上台至今一直走錯路,搞到人人看不到路。本來期待的是走新路,結果政府給了條老路,人民想跟著找出路,政府就帶大家兜遠路,商家急求一條生路,反而被他搞到迷路,人民給出去的是前途,政府卻拿過來當賭注。」
魏家祥也是馬華目前唯一的國會議員,他認同通過不一樣的手法經營選區,能夠拉近選民之間的距離,甚至能夠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記憶點和話題性。他說,韓國瑜用的手法有兩個,即製造希望,尤其在經濟層面,他最強的一句話是「打造高雄,全台首富」;其次包裝政績,韓國瑜推出的是他擔任北農總經理的成績。魏表示,韓國瑜用希望和過往政績,在民怨和選票之間築起一座橋,把民怨轉化為人民對他的支持,對未來有了希望。所以馬華要掌握小市民語言,輸出經濟論述,才可以打造有共鳴感的希望。
台灣九合一選舉激勵大馬在野黨人,也令執政只有六個月的希盟看到危機。檳城首席部長曹觀友提醒希盟領袖與支持者,台灣選舉結果顯示,政治非常現實,別以為有五年時間可以處理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兩年都嫌太長了。他指出,隨著社交媒體發達,很多資訊剎那間傳遍全世界,政府、政黨及政治人物都須密切關注民意,別因為管理不好一些課題,讓人民失望而再次改朝換代。他認為,內閣成員應在目前的過渡時期,先鞏固國家經濟後,再通過完善研究,處理引起人民關注的課題,如廢除死刑、承認獨中統考及《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課題。他說:「這些是重要課題,相信內閣也了解,這些課題在國家過渡期間具有很大影響。」
希盟執政後雖然讓人民看到希望,不過因在這六個月來無法振興經濟、大部分競選宣言的承諾無法實現、一些部長因經驗不足不斷犯錯,馬哈迪又試圖為他的舊構思翻身,而政府的一些決策,如廢除死刑、暫時不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使人們對希盟政府開始感到失望。
在台灣九合一選舉後,許多網民紛紛在網上提醒希盟政府,若希盟政府無法在五年任期內改善經濟及履行競選宣言承諾,希盟很有可能步台灣民進黨後塵,在選舉中被擊敗。
不過,也有網民指出,大馬選民已經在五月的大選中將民怨化為選票,拒絕國陣,把票投給希盟,使大馬第一次變天,並質疑馬華公會連脫離日漸種族主義化、由巫統主導的國陣都無法做到,又如何能創造大馬版的「韓流」。
各地政黨往台灣觀選
馬華公會全名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成立於一九四九年,早年與中國國民黨有深厚淵源,創黨時期部分成員亦有當時國民黨員身份,兩黨黨徽極相似。隨著後來時勢變化,馬華公會與巫統成為爭取國家獨立的伙伴,馬華也開始本土化,並成為聯盟的成員,七十年代聯盟改組為國陣,馬華公會一直是執政成員黨之一,並自詡為馬來西亞的華人代表,但最近三屆大選,馬華成績每況愈下,直到今年大選,僅剩一席國會議席,並首次成為在野黨。由於台灣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最民主的地區,每逢選舉都吸引包括馬華公會在內的世界各地政黨前往觀選,汲取經驗,成為另類的「台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