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七成消費者重性價比
【明報專訊】「雙十一」購物節即將來臨。《中國青年報》近日針對1969名18至35歲的青年進行調查,發現68.1%的受訪者在消費時看重性價比、自己的經濟情況,58.3%的受訪青年會考慮實用性、必要性; 61%的受訪者認為年輕人應為興趣和自我提升消費。調查結果完全顛覆大眾對年輕人的刻板印象。
其中一位受測者朱迪(化名)是中國醫科大學學生,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是商品性價比(俗稱CP值)和自己的經濟狀況。她說,「因為購物的開支應該和自己的經濟狀況相符,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去獲得質量更好的商品。我比較看重生活的質量,該花錢的地方我也不會節約。」
調查報告顯示,68.1%的受試者看重性價比、自己的經濟情況,58.3%的受試者會考慮實用性、必要性,45.9%的受試者看重外觀,認為自己喜歡就好,32.0%的受試者會注重是否流行和周圍人的看法,17.9%的受試者看重品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丁建臣分析,當代年輕人的消費存在東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異,不同的人群差異很大,這與地區、職業、收入、家庭和個人等因素都有很大關係。
當下,電商和線下商場推出購物節,對此,70.4%的受訪青年認為是商家的行銷手段,只買需要的商品;50.8%的受訪青年表示,如果確實有優惠,會忍不住購買計劃外的商品;41.2%的受訪青年覺得購物節太多,感到疲憊;8.2%的受訪青年認為購物節和平時沒什麼差別。
另一名受測者張路認為,購物節純粹是商家針對消費者的弱點而發起的購物系列狂歡節。她表示,「我並不否認購物節確實能夠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優惠,但首先,購物節很多,這家開完那家開,不管我是不是在這個購物節購買,商品價錢都差不太多。而且價差讓我買更多,實際支出超過原本負荷,很難說到底是省錢還是浪費錢。」
年輕人應建立什麼樣的消費觀?調查中,61.1%的受訪青年認為年輕人應為興趣和自我提升消費,60.5%的受訪青年認為要有理財意識和計劃,理性消費,39.7%的受訪青年覺得不會花錢就不會掙錢,要趁年輕時對自己好些,15.1%的受訪青年認為消費水準代表身分地位,應多購買名牌商品。
華東師範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薛海波表示,消費觀是人們對待消費的態度、看法或觀點,它是個人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消費能力等在消費方面的一種體現。由於人各不同,消費觀也允許存在多樣性,沒必要保持統一。不過,儘管消費觀存在不同,它們也有一定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