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走全球 3D列印古蹟重生
【明報專訊】雲岡石窟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利用3D列印技術,完美複製第12窟「離垢地菩薩洞」,讓無法移動的雕像和壁畫,變成可行動的藝術文物;日前這件龐大的藝術品已在深圳通過專家驗收,未來雲岡石窟可搬到全球各地「趴趴走」,滿足民眾對雲岡石窟的好奇,又可避免遊客對千年古蹟造成的危害。
建於北魏的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南郊伊河岸邊的龍門石窟,並列中國三大石窟,200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音樂窟具藝術價值
進行3D列印的第12窟,是雲岡石窟中期作品,建造於西元5世紀,正值北魏遷都洛陽以前的孝文帝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因此壁畫、石刻繁華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雲岡石窟研究院表示,第12窟名為「離垢地菩薩洞」,俗稱「音樂窟」,前室北壁最上層為天宮伎樂14身,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箜篌、腰鼓、義嘴笛、法螺等弦管、打擊樂器,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12窟門楣上有一組舞伎群,動作連貫,氣韻奔放,是人間舞姿的藝術再現。至於窟頂逆發形伎樂天體格壯碩,具有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特點。
2017年,雲岡研究院首次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複製第3窟,但複刻版的體積龐大,無法移動。
今年與浙江大學聯手在深圳製作第12窟的複刻版時,特別改採「積木式」列印的新技術和製作方法,成品高9公尺、寬11公尺,是現今全球最大的3D列印石窟,但總重量不到5公噸。
為完美呈現第12窟的風采,研究團隊遵照古代技法,採用礦物顏料,依據之前搜集的資料,在3D複刻版上著色,並配上燈光與音樂,預計明年開始在內地巡迴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