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70人登記發言 華埠發展修訂公聽 下周三繼續
【明報專訊】溫市議會昨晚就華埠發展修訂計劃舉行公聽會,有逾70名市民登記發言。由於昨晚會議未能聽取所有人士意見,公聽會將於下星期三繼續。聲稱代表中華會館等多個華埠組織的馬立名發言時表示支持修訂,指能保護華埠文化特色;但另一團體「華埠聲音」(Chinatown Voices)則提出反對,指提高住屋密度才能振興區內經濟。
市府的華埠發展修訂計劃備受爭議,昨晚就該計劃舉行公聽會,有超過70名市民登記發言。在聽取意見前,溫哥華市府首席規劃師凱利(Gil Kelley)再度解釋修訂目的。他說,2011年制訂的華埠發展計劃導致區內出現多幢規模過大的高樓,華埠社區特色亦因此出現變化,有必要進行修改。凱利強調,華埠經濟不一定要與地產發展掛鉤,其優勝之處是擁有獨特性,擁有別具一格的街道環境和文化氣息。
昨晚發言的市民對修訂案的看法正反參半,華埠歷史區域規劃委員會(Chinatown Historic Area Planning Committee)副主席馬立名表示,他代表中華會館、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中山公園等多個華埠團體發言,支持市府建議的修訂案,認為將建築高度上限降低有利小型商戶經營,能保存區內傳統建築及文化。他指出修訂案通過後,社區不用再在社區房屋與傳統建築之間作出取捨。
唐人街關注組成員之一的Linda透過英語翻譯發言,指擔心華埠若繼續過度發展下去,不用很多年,傳統風貌便蕩然無全,促請市議會通過修訂,並設法保護區內小商戶,暫停以地產利益為先的項目。
另外,聯邦新民主黨國會議員關慧貞亦去信市議會支持修訂,認為此舉能保護華埠的歷史面貌和特色,但她亦批評修訂計劃中並沒有增加區內可負擔房屋的實際建議,認為市政府應設法正視有關問題。
一直反對修訂計劃的「華埠聲音」有多位成員登記發言,其中Jeffrey Goldberg指,溫市正面臨嚴峻的房屋問題,急需增加住屋供應,若市府堅持調低建築高度上限,則不能滿足市民要求。他又說,限制新柏文的高度會令建築成本大增,樓價上升,不但難以向發展商爭取社區房屋,單位落成後只有富人入住,危害華埠小商戶的生意。在華埠經營小生意的Andrew Samuel亦表示,只有興建住宅,吸引更多人入住,才可以讓華埠重現生氣,又指不明白為何調低建築高度反而可振興華埠。
另外,城市發展研究所(Urb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亦向溫市議會提交書面意見,反對修訂計劃。UDI指,在溫市房屋供應出現不足的情況下,不應嚴格限制華埠住宅項目發展,此舉亦違背鄰近地區的發展方向。UDI又指有發展商在現規劃下買入地皮準備開發,但市政府卻突然收緊政策,令市府的誠信備受質疑,指若市議會強行通過修訂,將會立下不良先例,為發展商帶不明朗的投資環境,令房屋問題惡化。UDI要求市議會擱置有關修訂,並成立獨立小組研究修訂對華埠經濟發展的影響。
華埠發展修訂計劃包括調低華埠南區,即HA-1A歷史規劃地的建築高度上限至90呎,並不再接受更改土地用途申請,以一刀切方法禁止華埠建高樓。新建築樓層數目亦不可多於8層,地積比率上限則為5.35,發展地皮和店舖寬度上限分別為75呎和50呎。至於以片打東街(E. Pender St.)為主的華埠區(HA-1),建築高度上限維持在75呎,地積比率上限為4.8,發展地皮不可超出50呎,而街舖的寬度亦不可超過25呎,避免興建規模過大的柏文和店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