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中國死海」之稱的山西運城鹽湖生產基地,連日繁忙工作。穿深藍色工服的工人烈日下鏟鹽,重現隋唐時期「五步產鹽法」。
新華社報道,運城鹽湖地處晉南盆地腹地、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古稱「河東鹽池」,已有4000多年開發歷史。
隋末唐初,運城鹽湖工人將鹽湖千百年來靠「天日曝曬,自然結晶,集工撈採」的自然生產方式,轉變為「集鹵蒸發、過籮調配、儲鹵、結晶、鏟出」的方式,被稱為「五步產鹽法」,這生產工藝2014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由於「五步產鹽法」技藝主要是以口傳心授和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如今只有少數老工人掌握,如不及時搶救保護,技藝將面臨失傳。近年來,運城鹽湖嘗試逐漸恢復此工藝,以繼承和發揚傳統,進一步探索運城鹽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