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修繕 停開11月
迎建政70周年 明年4月重開
【明報專訊】位於首都北京市中心、故宮南端的天安門城樓及城台,已有600年的歷史,將於6月15日正式開工修繕。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表示,本次工程屬常規保護性修繕,預計明年4月底恢復對外開放,5月底全部完工。明年是中共建政70周年,屆時修葺一新的天安門可滿足重大活動使用需求。
《北京日報》引述天安門地區管委會稱,天安門城樓及城台修繕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為避免修繕工程施工期間施工人員、設備設施與遊人交叉造成安全隱患,結合施工計劃安排,本周五(15日)起天安門城樓暫停對外開放。
「最小干預」原則免損文物
2013至2014年,專業機構曾對天安門城樓及城台作全面檢測,雖然整體安全,但有城台滲水、牆體抹灰局部空鼓(磚塊與牆體不能充分黏合)、城樓彩畫開裂、部分設備設施老化等問題。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介紹,工程將秉承不改變文物原狀以及「最小干預」的文物保護原則規範施工;修繕有利於天安門城樓及城台的永續保護。
古建築專家介紹,明清時期,天安門城樓曾做兩次重大修建;中共建政後,1970年翻建(重建)天安門城樓。此後40餘年,只對城樓局部做過針對性維修及年度保養。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中共建政60周年展開修繕;2012年,為迎接國慶節和中共十八大召開,天安門城樓重刷紅牆。
修繕曾發現炮彈「鎮樓之寶」
在天安門的歷次修繕中曾出現許多趣事。1949年夏秋之際的修葺,發現了八國聯軍入京時發射但未爆炸的炮彈。1969年底開工重建,則發現了數百年前的「鎮樓之寶」。當時工人在樓頂最高處的脊瓦上,發現裝有紅寶石、朱砂,以及五彩糧(黃豆、紅高粱、黑豆、谷子和粟米)的寶匣,專家分析是為了古人辟邪之用。安置在樓頂的「鎮樓之寶」,在那次修葺被取下後未再歸位。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為明代皇城的正門「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更名為天安門。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大典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天安門從此成為舉辦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1961年,天安門城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天安門城樓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