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啤酒、豉油、洗衣粉和藥物,這些事物都可落入生物科技的範疇。港府近年大力發展創科,生物科技正是重點之一,其涵蓋層面寬廣,可同時與農業、化工業、醫療等行業掛u。其實,香港生物科技發展可追溯至1980年代,至今近40年,一些日常生活的產品其實也是源於生物科技研究,未來5天,本報從政府、科研人員和商業社會生存等角度,讓讀者更認識香港的生物科技發展。
皮薄、肥膏少,予人感覺健康的「嘉美雞」由本地繁殖,是不少產後媽媽的補品之一。「嘉美雞是早期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的生物科技項目,現今技術水平進步許多,已在研究幹細胞了。」創新科技署生物科技總監彭慧冰16年前由業界跳進政府,統籌香港的生物科技發展,她認為香港的生物科技研究不少已踏入中試(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及 臨H試驗階段,但礙於市場有限,難以吸引投資者,盼未來能有更多企業投資領導發展;而財政預算案提出建設的醫療科技創新平台,最快於2019年在科學園成立,料首階段有5至6間科研機構落戶,冀平台為業界引進國際網絡,擴闊市場。
明報記者 林穎茵
醫療科技是香港發展重點
政府預留了合共600億元支援創科,其中生物科技是四大重點發展範疇之一。「生物科技最大的用途在醫藥上,包括中西藥、醫療器械、治療前的診斷方法、治療方案等,我們稱之為醫療科技(Health Tech),是香港發展的重點。」彭慧冰表示,香港過去已培育一批在醫療科技上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加上香港社會出現人口老化,對相關科研應用有需求,而香港早年的電子工業發展成熟,不少已轉型做醫療設備,具備先天條件發展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發展主要有4個階段,包括在實驗室發現新生物分子的上游研究;然後到生產足夠的生物量,作為醫學研究工具或臨H研究主要藥用成分的中試;到下游時要做臨H研究,完成後還要獲得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監管機構認證才可推出市場。
鼓勵院校研究商品化 近40生物科技初創成立
彭慧冰表示,她上任生物科技總監初期發現香港不論基建、資金、大環境都有不足,即使署方大力鼓勵院校做上游技術轉移亦相當困難(見另稿),因而推出多項資助計劃,「1999年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基金主要資助早期及上游研究,因這階段長且難有投資者,10多年過去,現在中下游及臨H試驗都有資助」。署方於2014年亦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鼓勵院校將其研究商品化,至今有近40間生物科技初創企業成立。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其後亦可加入科技園的「生物科技創業培育計劃」,接受商業培訓。
科學園成立新平台 首階段5至6機構落戶
目前香港不少上游研究已踏入中試及臨H試驗階段,因此政府於4年前撥款8000萬,配合本地兩所大學的醫學院成立兩個一期臨H研究中心,而今年預留的資金亦將用於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包括為國際科研機構提供財政資助,合作做更多中下游研發項目,以及設立動物實驗室、獲GMP認證的中試生產基地等。醫療科技創新平台最快於明年在科學園成立,料首階段有5至6間科研機構落戶,彭慧冰說計劃公布後反應踴躍,有不少外國大學及科研機構向署方了解,她期望平台吸引更多外國專才到港,為業界引進國際網絡。
港公司應多與國內外機構合作擴市場
近年社會上有關創科的討論增多,彭慧冰相信,外圍環境活躍有利生物科技發展,但單靠政府資助不足以令市場蓬勃,因香港市場細,發展有限,需要與企業配合才能加快擴展規模,「科技發達國家,如歐美、韓國,他們的企業投資遠多於政府。政府要走程序,不及企業投資有效率」,她認為香港的生物科技公司應多與國內外的機構合作,擴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