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活化過於商業 與社區割裂
【明報專訊】逾百年歷史的大館下周二(29日)開放予公眾參觀,退休高級警司何明新提到,大館歷史建築群體見證與社區千絲萬縷的關係。在殖民地時代早期,管治者奉行「以華制華」,華人的紛爭被默許交由上環的文武廟處理,外國人的事就由大館處理。他駐守大館時,便曾見證有市民專程攜帶香燭水果,到大館「拜芒果樹」。
洋人事大館理 華人事文武廟管
何明新1994年被委任為香港警察隊歷史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除大館外,他亦就舊水警總部(現為1881)、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現為PMQ)的保育項目提供意見。重返自己最熟悉的大館,他擔心大館活化後變得過於商業化,與社區割裂,「之前有很多例子,PMQ、1881等等……你搞好大館,但周邊的東西沒有處理」。
曾是「無掩雞籠」 市民拜芒果樹
大館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共3項法定古蹟合共16幢歷史建築和數個戶外空間,然而,在何明新眼中,大館不只由歷史建築組成,而是連同附近的社區。他形容,距離大館約10分鐘路程的上環文武廟,其實也是「大館一部分」,因殖民地初期的香港「以華制華」,「早前警察不多,文武廟處理華人事件,西人(外國人)的事就交予大館」。
何明新又說,大館與附近街坊有一層關係,例如警察放工後去附近食魚蛋粉,喝絲襪奶茶,更有趣是,由於大館因沒有設電閘,早期猶如「無掩雞籠」,於是有市民見大館芒果樹果實又大又多,專程攜帶香燭水果「拜芒果樹」,故深感大館其實是「一整個社區」,憂活化後反而變得「有點冷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