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商會停辦夜市抗議
指市府政策漠視商家 重年輕人意見
【明報專訊】溫哥華華埠商業促進會及華埠商會昨日共同宣布將停辦今年的華埠夜市,以抗議市府長久以來在考慮華埠的發展計劃時,漠視華裔商家的意見。兩會又指近年年輕社區活躍人士影響市府對華埠新發展的決定,而這些年輕人反對華埠引進新的發展,只關注社會住宅議題,他們並非華埠真正的主人。
兩會在無預警下突然宣布停辦夜市,引發包括溫哥華市議員鄭文宇、歷史學家余全毅、年輕活躍人士周慕慈,以及華埠僑團傳統建築協會會長馬清石等,對於市府是否漠視華埠商家激辯(見另稿)。
華埠商會主席陳耀輝在昨日記者會的開場白中,先是感謝溫市府對華人正式道歉,但他馬上話鋒一轉說,不是道歉完了工作即結束,道歉只是華人社區獲得尊重的開始。
華埠商業促進會主席霍啟恩接着說,在過去的30年,市府所提出大部分有關華埠的政策,均不是站在華埠業主、商戶的立場着想,幾乎沒有一項政策是專注在社區企業的發展。
霍啟恩舉市府最近提出的華埠發展計劃建議書為例,指當中的政策不管對華埠今後發展,或是持續振興均有害處,認為如此已違反了向華人道歉的誠信本質。
華埠商業促進會副主席伍沛雄說,雖然市府已將無條件使用土地的建築面積比例(FSR)上限為1.0的這項條件剔除,以及對使用住宅的人士有條件限制等政策,但他認為這些建議一開始便不應該提出。
伍沛雄指出,華埠需要新的住宅發展,如此才能為華埠帶進新的人口,並為華埠整體發展注入活力。
伍沛雄對於目前一些年輕人組成的團體,反對華埠引進新的發展,而他們的反對意見又常被市府採納頗有微詞。
伍沛雄說,這些年輕人全部熟悉科技,大量使用社交媒體傳達主張,他們對華埠發展的關心及參與雖然值得讚揚,但他們卻反對發展,而只是關心增加社會住宅及耆英住宅,而這些年輕人很多並不在華埠居住、投資或是經商,甚至他們可能都很少到華埠消遣,他們不應該是影響華埠發展的真正主人。
兩會發出的新聞稿中,還指摘這些年輕人或許正在造成一個逆向仇外的趨勢(reverse xenophobia)。
霍啟恩﹕採納年輕活躍人士意見 忽略商家
霍啟恩補充,市府在審查奇化街(Keefer St.)105號的發展申請,採納這些年輕活躍人士的意見,而兩會所代表的華埠商家意見,則完全被忽略。他說,在奇化街105號申請被市府拒絕後,他知道已有原來欲買下喬治亞街(Georgia St.)土地的買家,寧可「撻訂」,損失六位數字的訂金;而也有於1970年代初期即已進駐華埠、且在華埠擁有多塊土地的集團,正考慮撤出華埠,所牽涉撤出的土地投資可能有2500萬元。
此外,兩會昨日亦對華埠申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文化遺產表示有所質疑,霍啟恩說,他們並不是反對申遺,但認為華埠的發展不能建立在UNESCO的申請上,更不希望華埠像是個博物館被保護,華埠需要的是適合華埠的新發展,以及更多人到訪華埠,在華埠生活,如此才是華埠長遠發展之道。
代表華埠商會的陳耀輝後來語重心長的宣布,為了表達對市府不尊重華埠商家發展的抗議,該會決定停辦華埠夜市,而此一決定亦得到華埠商業促進會的支持。
陳耀輝說,華埠在去年恢復舉辦之前,曾有三年時間因為倉儲問題而未舉辦,從來沒有因為抗議市府而停辦,今年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