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三中全會」)昨日閉幕,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有內地專家認為,與過往政府部門改革不同,是次涵蓋黨政軍、人大、政協、司法機構,以及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公共機構),力度比過往要大。明報記者
三中全會26日至28日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昨日下午,京西賓館門外一直戒備森嚴。新華社報道,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2人,候補中央委員171人,因為中央委員共有204人,候補中委有172人,意味着有2名中委和1名候補中委缺席。從央視畫面看,其中一名缺席的是訪美的中財辦主任劉鶴,另一人是國家安監總局局長王玉普。中紀委副書記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而在往年通常是中紀委常委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
官媒長稿轉發 網頁不標重點
與新華社英文稿2月25日「劃重點」搶發新聞稿不同,內地官媒昨日全部按照新華社的3500字長稿轉發,配以完整標題〈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發布〉,網頁內文也不標示重點內容。會議公報指,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在廣泛徵求黨內外意見、反覆醞釀協商的基礎上提出的擬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推薦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和擬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推薦的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決定將這兩個建議名單分別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主席團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推薦。
「反覆醞釀協商」
領導人選提交人大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部分內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之所以只提交「部分內容」給全國人大審議,是因為全國人大無權審議中共黨內改革的部分,而只能審議在其權責範圍內的政府改革部分。
全會重申,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全黨必須下決心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中存在的障礙和弊端,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經濟趨自由 人治則逆向
中國問題專家胡星斗對本報指,公報中提到的改革覆蓋面是史上最廣,包括「完善黨政機構佈局,深化人大、政協和司法機構改革,深化群團組織改革,推進社會組織改革,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增強黨的領導力,提高政府執行力,激發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活力,增強人民軍隊戰鬥力」,突破了過往只改政府機制,顯示這將是一場全社會的綜合改革。胡星斗說,習近平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方向和目標都很清楚,他如果起用改革派官員劉鶴作為副總理,那麼可以預期經濟上將有進一步改革措施,「改革分為正向和逆向的,朝自由市場經濟、法治的是正向的改革,朝管治型經濟、人治的是逆向的改革,習近平如果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起現代國家制度,避免動亂、使國家長治久安,可能是眼下最緊迫要做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