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世界﹕絲路文物展 重現千年文明
【明報專訊】西漢初期,漢帝國受到北方匈奴勢力擴張的威脅。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欲與中亞的大月氏聯手對抗匈奴。雖然張騫此行未能達到目的,卻開通連接中原與中亞、西亞、南亞、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之間的聯繫,被譽為有「鑿空」西域之功。自此,因張騫西使而發展的道路網一直扮演促進東西貿易、文化、宗教和技術交流的重要角色,匯聚多國文明,直至公元16世紀才逐漸淡出歷史舞台。這條貿易古道便是人所共知的「絲綢之路」。
絲路綿延萬里 由德學者名命
「絲綢之路」以中國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進入天山山脈地區和中亞,向西到達地中海地區,向南延伸至南亞次大陸,東西長達1萬公里,南北寬約3000公里,是人類史上交流內容最豐富、交通規模最大的洲際文化網絡。
19世紀末,這個龐大的道路網被德國地質學家、東方學者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命名為「絲綢之路」。絲綢是這貿易古道的重要商品,更是深受西方國家喜愛的東方舶來品,因此成為後人眼中最能代表此貿易古道的象徵。
逾200組中哈吉文物訪港
2014年,分佈於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當中包括33個都城、商貿聚落、驛站和宗教石窟等重要遺址,肯定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價值及重要性。「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展覽以此路網為核心,透過來自中、哈、吉三國的珍貴文物,將絲綢之路的歷史及文化價值呈現於參觀者眼前。展品包括精選自陝西、河南、甘肅及新疆四省的文物共160多組,當中超過一半為一級文物,包括國寶級文物金神獸、鎏金銅蠶和胡人牽駝壁畫等。另超過50組文物則來自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
坐氈房穿民族衫 體驗遊牧文化
為了令參觀者感受中亞文化,展覽教育角設置了哈薩克及吉爾吉斯遊牧民族居住的氈房模型和按真實比例仿製的駱駝模型,讓參觀者拍照留念。參觀者更可在中亞民族服飾試身室,穿著搜羅自中亞的傳統民族服裝,親身體驗當地文化。
此外,展覽另會播放影片「長安•天山行」,當中記錄了絲路的民情、風景和地貌。為了增加文物的觀賞性,觀眾可用手機掃瞄二維碼,360度觀賞其中十多件展品的圖像,從不同角度欣賞展品精巧的工藝和聆聽詳細的語音解說。
文:香港歷史博物館
圖:香港歷史博物館、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2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