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筷也有「使用壽命」
玻璃杯勿超過一年
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餐具,但很多家庭的杯盤碗筷一用就是好幾年。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餐具舊了捨不得扔。殊不知變色的餐具影響的不僅是食欲,還會帶來健康隱患。
這樣「勤儉」的「好習慣」是時候改改了。
筷子:3~6個月就要換一次
調查發現,92%的家庭筷子存在使用時間過長的情況,很多家庭可能用了一兩年都沒換過。
有些餐館的筷子使用3年以上,其細菌數高達10萬個左右。
專家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筷子使用時間愈長,細菌數量愈高。
尤其是筷子在反復使用、搓洗的情況下,其表面會形成細小的紋路,容易殘留細菌和清潔劑,建議3至6個月就換一次。
一旦發現筷子出現刮痕、磨損或變形,也一定要更換。
筷子的選購
在選購筷子時,不論什麼材質,最忌諱花紋、五顏六色或是表面凹凸不平的,最好選擇原色(不上色、不彩繪)且一體成型(光滑無刻痕、無雕花)的筷子。
因為彩繪可能含重金屬,吃飯時顏料可能溶入食物中。凹凸不平的表面則會藏污納垢,成為細菌、黴菌的溫牀。
筷子的清洗
平時清洗筷子時要注意方法,切勿猛搓或只是「沖個涼水澡」,應把筷子泡在中性清潔液中輕輕搓洗,不要用小蘇打、檸檬酸等鹼性或酸性清潔液,以免傷害筷子表面,令外層的防水漆脫落。
清洗後擦乾、瀝乾,筷尖朝上放入筷筒。拿取時不要碰到筷尖,且筷子最好每周用沸水煮1次。
杯子:變得渾濁、不透明就換
玻璃杯:不超過1年
為了健康,喝水要選對水杯,玻璃杯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但由於玻璃長期受水的侵蝕,其中的矽酸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會生成白色的碳酸結晶,令杯體污濁、不透亮,長期不更換容易損害健康。
建議玻璃杯的「服役期」不要超過1年,平時可用鹼性洗滌劑洗除白色結晶,或每周用煮沸的熱水消毒10分鐘。
塑料杯:不超過半年
塑料杯由於不怕摔、輕便很受歡迎。
像PE聚乙烯、PP聚丙烯這類塑料製品,雖然本身組成成分無毒,但用塑料杯裝熱水時,有毒的化學物質就很容易滲出進入水中。塑料的內部有很多孔隙,其中隱藏雜物,清洗不淨容易滋生細菌。所以,一定要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食用級塑料製作的水杯。
使用期限不要超過半年,平時避免紫外線照射,若有破損或老化現象,如杯體渾濁不透明,應及時更換。
盤和碗:出現裂痕、變形就淘汰
家用的餐盤和碗以陶瓷製品居多,陶瓷製品材質安全耐高溫,是老祖宗傳下來最好的發明。如果陶瓷餐具出現變形、脫瓷、裂痕等現象,就是在發出更換信號。因為瓷器漂亮的彩釉中含有鉛,當出現裂痕時,鉛可能溢出混入食物中。
有小孩的家庭喜歡給寶寶用塑料碗盤吃飯,許多塑料餐具上還繪有卡通圖案,其中含有鉛、鎘等金屬元素,一般的塑料製品表面有一層保護膜,這層膜一旦被硬器劃破,有害物質就會釋放。
因此,建議家中的塑料碗盤半年更換一次,一旦有劃痕就要立即淘汰。
冬季控糖 注意保暖
天氣愈來愈冷,醫院糖尿病門診的患者較前段時間有所增加。據了解,冬季是糖尿患者病情加重、併發症較多的季節。那麼糖友們在冬季該如何控糖呢?
血糖容易升高,血糖波動增大,併發症容易發生且症狀提前加重,因此糖尿病人更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效治療的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做好自我保健,以平安度過嚴冬。具體有以下四個要點:
保暖禦寒防血糖波動。踏入冬季,氣溫的降低會刺激交感神經,體內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這會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動。其次,交感神經在天氣突然變冷時處於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促進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同時抑制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又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使得本來血液中就相對或者絕對不足的胰島素水平顯得更低,從而使患者的血糖升高,導致病情加重或者不易控制。
控制飲食結構。在冬季,糖尿病患者首先要控制飲食結構,用餐要合理,以便為其他治療手段奠定基礎;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科學的食譜,控制主食如米、麵及澱粉類食物,忌食糖和糕點,多吃些新鮮蔬菜,以滿足機體需要。
保持適量運動。除了「管住嘴」,糖尿病人還應「邁開腿」。冬季氣溫寒冷,不少糖友因此減少了鍛煉。如果不活動,熱量得不到消耗,不利血糖穩定。專家表示,糖友在冬季應堅持進行適當運動,特別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更要選擇較好的天氣外出活動或曬曬太陽,這樣可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和健美的身體。提醒糖友不要在清晨天亮之前空腹運動,因為這樣易出現低血糖造成血糖波動增大,交感神經興奮,使心腦血管病增加,還易摔傷,甚至骨折,得不償失。由於受寒會導致血糖波動,建議外出運動時要注意多穿衣服保暖。這樣不但減少熱能散失,從而避免寒冷對機體造成的影響,減少腎上腺素的分泌,同時也能避免因寒冷刺激,使體內兒茶酚胺物質增加,造成冠狀動脈痙攣,誘發腦溢血、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
持續病情監測。應定期監測血糖、眼底、心電圖和糖化血紅蛋白等;為預防在冬季病情加重和併發症的發生,糖友不能放鬆對自身糖尿病病情監控和檢測,特別是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冬季容易因血糖驟然升高而出現併發症,應至少一周或半月監測2至3天血糖譜,每2至3個月到醫院檢查糖化血紅蛋白,並定時到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調節用藥。
皮膚不好 可能是氣壞的
皮膚是可以因為生氣而變壞的,心情不好,皮膚就不好,這是個必然的連鎖反應,因為心情不好的時候屬於肝鬱,肝鬱就要克脾,脾是主黃色的,被肝「欺負」了的脾,就要出現病色,包括萎黃的皮膚和黃色甚至更深的斑點。
醫學把人體的胃腸稱為「第二大腦」,意思是胃腸消化系統受情緒的影響最敏感,即便你坐在美食前面,一句不痛快都能破壞食欲,給人添堵,即便這個時候勉強下咽,吸收仍舊會受到影響。如果你長期情緒低落,對消化吸收的影響肯定也是長期的,這就是中醫說的肝氣鬱結,鬱結久了,脾氣虛了,消化功能被壞心情損傷了,營養自然到達不了皮膚,所以,氣色自然不好了。
此外,還會有黃褐斑,就是青春期之後長出的,主要在鼻子和顴骨周圍,這也是肝鬱脾虛所致,所以中醫稱之為「肝斑」,可見肝鬱的致病性多厲害,而一個消化吸收不好的人,按中醫推理血虛的可能也很大,黃臉色與此有關。
因此,如果說有什麼保養方法的話,首先是要舒暢心情,這個不解決,吃藥也無濟於事。可以試試中成藥「逍遙丸」,配合「人參健脾丸」一起吃,前一個是疏解肝鬱的,後一個是健脾助消化的。
如果這些藥物無效,而且長期情緒低落,又無明確的原因,比如確實有擺脫不了的煩心事,那就要看看神經內科,排除抑鬱症的可能,也許不至於是抑鬱症,但有抑鬱傾向,針對這種傾向也是有藥物可以治療的,抑鬱問題解決了,消化問題也就解決了,體質和皮膚也就自然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