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試行基本收入 社福保障下擁抱科技
科技對傳統勞動市場的衝擊日漸浮現,不少專家認為「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將成自動化時代解決貧富懸殊問題、避免社會動盪的出路。不過基本收入的成效仍引起不少討論。
基本收入意指全體國民不論其職業、收入、財產等條件,均可獲得足以應付基本生活開支的款額,旨在避免因無法就業而難以生存或被迫從事條件惡劣的工作。在自動化不斷取代現有職位的前景下,基本收入被視為可以協助國民渡過難關,且能改善現行疊牀架屋的福利制度,減省行政成本。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里德斯(Chris Pissarides)今年6月出席經濟論壇時表明,科技發展可助全球繁榮,不應為對抗貧富懸殊而對科技卻步。即使自動化令人未來無工可做,也有其他方法可處理,例如提供基本收入便可簡單解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時不致令經濟停滯,亦不會因政府服務欠缺彈性得不到適切幫助。
瑞典Futurion研究中心亦指出,全面的安全網保障令人毋須擔心未來生計,有助推動創新,亦讓人敢於擁抱科技,有助經濟發展。歐盟研究發現,80%瑞典人對自動化觀感正面,但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則發現,72%美國人擔心人類被機械與人工智能取代。
現時加拿大、荷蘭、芬蘭等地均正試驗基本收入計劃,初步反應大致正面,例如有助紓緩貧窮人口精神壓力等。不過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弗曼(Jason Furman)早前在紐約大學的演說中,批評基本收入將令可用資源減少,反損真正需要協助的低下階層,導致貧富懸殊加劇。他認為政府應集中向受自動化影響的國民提供職業訓練及協助就業計劃。(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