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冥王星曾被列為太陽系最外側的行星,可是2006年時冥王星卻被「降級」成矮行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美國青年找到冥王星
1920年代末,美國一個20歲農場青年湯博(Clyde Tombaugh)用自製的小型望遠鏡繪製了幾幅火星表面圖,並寄往羅威爾天文台求教。天文學家後來請湯博任助理,參與尋找「X行星」計劃;當時天文學家認為海王星軌道觀測值有誤差,代表離太陽更遠的地方還有一顆天文學家稱為X行星的未知行星。湯博工作半年,在1930年2月18日找到了冥王星,3個月後天文台宣布發現了新行星!
英國小女孩盼以神話命名
11歲的英國女孩伯尼(Venetia Burney)透過她在牛津大學的親戚,轉達給羅威爾天文台,希望讓這顆遙遠而冰冷的新行星能使用希臘神話冥府之神的名字Pluto,結果冥王星就此出現。
質量比月球小 還有不少「兄弟」
冥王星的運行軌道不太尋常,它的軌道面是傾斜的,而且竟然一度比海王星還接近太陽。
因為以上一些與其他行星相比較不尋常的狀態,令天文學家對它更深入觀察及研究。
研究結果與想像有出入,事實是冥王星:
1. 質量比月球還小——如果有人在地球上量度到體重是45公斤,到了冥王星會變成只有3.6公斤。
2. 冰冷又岩石遍佈的小星球——起初以為是氣態巨行星。
3. 冥王星不是太陽系最外側的行星——太陽系原來還往外延伸到一圈岩石碎屑,稱為柯伊伯帶。2005年帕洛瑪天文台天文學家布朗(Mike Brown)發現還有很像行星的大型天體在軌道上運轉,比冥王星還大,命名為鬩神星(Eris)。此後,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上又發現了好幾顆類似行星的天體,預期還會找到更多。
2006年起踢出九大行星之列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在布拉格舉行會議,六分一的與會者投票贊同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星體。之後,所有在柯伊伯帶上發現的行星都被歸類為類冥矮行星,冥王星從此不再是太陽系最後一顆行星,而是柯伊伯帶的第一顆類冥矮行星!帶來了新分類呢!
文、圖:國家地理《圖解太空》
[常識天下 第1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