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沙龍﹕飲食與最後的時光
【明報專訊】一碟三文魚寶雲酥,被保鮮紙牢牢包緊,送到我的面前,在醫院的病房堙C麵包糠香酥,魚皮乾脆,魚肉嫩紅,油脂隨刀切下流出,是近年吃過少數高水準的菜式,想不到醫院設有西餐廳,還可送餐到病房。我到醫院吃西餐只是個偶然,主要是去探望剛做完手術的老師。醫院我想沒人會喜歡去,因為要不自己或身邊人出了毛病,就是要面對死別的時刻。不過,坐在病房啖著三文魚,雖然感覺有點奇怪,但確實令我放鬆了不少。
在我們能四出行走覓食的時候,或者無法想像食物於人生中的位置,因為我們認為自己還可以選擇,仍然有時間。不過當我們只能躺在病H,等待人生的最後倒數,食物就變得尤為重要,甚至深具意義。
《讓日子多一點生命: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記錄了不少真實故事,主角烏普雷希•史密特曾於米芝蓮二星餐廳當廚師,他本可以平步青雲,但毅然選擇投入臨終照護中心的工作,為臨終的病人服務,滿足他們的飲食要求。烏普雷希的理念很簡單:「我在意的,是自己能否實現人們的願望。」烏普雷希明白,病人的每一餐都可能是最後一餐,他們會特別用心享受,廚師也得到非一般的尊重,所以烏普雷希的烹調一點都不馬虎。
我們三人在病房,各自吃三文魚、烤乳豬和海南雞飯,美食當前,住院的、探病的都感到歡愉,先不論這感覺能維持多久,但至少在繃緊、憂慮當中得到一點紓緩。烏普雷希在照護中心看過更多例子,總括來訪的家屬愈對食物滿意,病人的獲益也愈多,因為「飲食得當,雙方就比較放鬆,氣氛也跟茈[倍輕鬆」,飲食變成彼此心靈的安慰。食物令我們憶起過去的事,想起懷念的人,提到歐洲的法式燉蛋,感嘆香港的劣質西餐。我們暫時將病情放下,在位置有限的病房,以傾談和回憶穿越時地的限制,飲食正正作為當中的重要橋樑。我們交換品嚐了對方的菜式,邊吃邊談,時間很快就過去。烏普雷希也注意到相同的情G,美食讓探病者提早到來,逗留的時間也愈來愈長,因為他們不用擔心吃飯的問題,食物引發的話題與快樂同步增加,探病者對病房的抗拒隨之減少,更寶貴的是彼此多了相處的時間。
病房內的一頓西餐讓我反思了很多,若然有些難關註定避不開,哭也要過,笑也要過,何不吃著美食,好好的過。
圖:蕭欣浩、資料圖片
文﹕蕭欣浩
作者簡介﹕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
[語文同樂 第2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