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監察藥袋惹爭議 袁國勇:不判對錯
【明報專訊】面對抗藥問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前建議病人為私家醫生藥袋拍照呈衛生署監察惹爭議,袁國勇及同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向本報觀點版投稿「解畫」,指出由學術機構以脫u(unlinked)及匿名方式收集藥袋監察,強調不會判斷用藥對錯,不會有懲罰,屬「過渡性的客觀及隨機抽樣方法」,以填補私家醫生處方抗生素比例的「缺口」。
醫學會秘書:對做法感「不舒服」
醫學會義務秘書林哲玄表示,個人對由第三方向病人收集藥袋資料的做法感到「不舒服」。他舉例,若家長收集學校上課情G的資料,「樣樣都給人看過」,或導致學生及家長對教師的信心下跌,若做法套用在醫學上,他「懷疑不太好」。
袁:監測處方抗生素趨勢
有醫生憂慮呈交藥袋監察私家醫生使用抗生素會妨礙醫患關係,且沒全面病歷判斷開藥是否準確。袁國勇接受本報查詢時說,不必逐一審核每名醫生,「surveillance(監測)不需要準,只要夠representative(代表性)」。他舉例,在18區各抽小學監測,由家長以手機拍攝子女因發燒感冒看醫生所得藥袋,並透過電郵傳至大學或衛生署,便可知私家醫生開抗生素比例,每年監測可知其趨勢,毋須知道個別診症開藥是否準確。
據袁及龍向本報投稿,1997年哈佛大學的研究透過郵寄收集藥袋,統計醫生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處方抗生素情G,早前有抗菌素耐藥性專家委員會成員表示可改良哈佛報告的方法,做同類研究,由學術機構收集數據作分析。
袁國勇指出,哈佛報告的結果顯示,九成私家及七成公院醫生會為上呼吸道感染處方抗生素,現時公院設監測,相關處方比例已減至4%,但目前私家醫生的處方比例無從稽考。「一般兒童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僅15%需要抗生素,如果(私家醫生的監測)做出來是15%或以下,那就沒事了,我都無聲出。」
「我從無說醫生濫用抗生素,我只是說香港抗生素抗藥性非常嚴重,一定要監理。」袁國勇認為,單是推出使用抗生素指引而不作監測,不會有效用。
文章又指,目前參與醫健通(eHR)的私家醫生及病人數目有限,但未來仍會研究透過該平台收集抗生素用量資料。林哲玄表示歡迎,「你問我取數據,我盡可能都會給你」,但他說現時醫健通系統運作慢,需要改進。
衛生署:評估適切性需配合診斷
衛生署發言人表示,對於拍攝藥袋監察抗生素使用的建議,現需更多科學證據評估及應對抗生素耐藥性的成效。發言人續指出,評估處方抗生素的適切性,需配合臨H診斷,藥袋未能提供足夠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