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吃太飽「撐」出病
中國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說:「遠古時代,胃除了消化外,還發揮着儲備的功能,吃飽一頓餓三天也沒問題;而現在人們天天有的吃、頓頓吃得好,如果一個人的胃每天能容納1斤的食物,只需填充一半,就足夠其一天所需了。否則,只會讓機體超負荷運轉,造成一系列健康問題。」
1.肥胖:現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來更加困難,多餘的「營養物質」堆積在體內,其後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貴病。「無數科學研究證實,肥胖會帶來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膽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帶來的併發症,可能達到上百種,非常可怕。」洪昭光說。
2.胃病:吃得過飽所帶來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腸道負擔加重,消化不良。此外,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較短,每2-3天就應修復一次。如果上頓還未消化,下頓又填滿胃部,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復的機會,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屏障,產生胃部炎症出現消化不良徵狀,長期以往,還可能發生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3.腸道疾病:台灣科學家發現,脂肪堵塞在腸道裏,會造成腸阻塞,大便黑色、帶血。
4.疲勞:吃得過飽,會引起大腦反應遲鈍,加速大腦的衰老。人們在吃飽後,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腸胃系統去「工作」了,容易讓人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昏昏欲睡。
5.癌症:日本科學家指出,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機率。
6.老年癡呆:日本有關專家還發現,大約有30%-40%的老年癡呆病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7.骨質疏鬆:長期飽食易使骨骼過分脫鈣,患骨質疏鬆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8.腎病:飲食過量會傷害人的泌尿系統,因為過多的非蛋白氮要從腎臟排出,勢必加重腎臟的負擔。
9.急性胰腺炎:晚餐吃得過好過飽,加之飲酒過多,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
10.神經衰弱:晚餐過飽,鼓脹的胃腸會對周圍器官造成壓迫,使興奮的「波浪」擴散到大腦皮質其他部位,誘發神經衰弱。
「飽」的尺度如何拿捏
第一,把握好吃飯的時間,最好在感到有點兒餓時開始吃飯,而且每餐在固定時間吃,這樣可避免太餓後吃得又多又快。
第二,吃飯至少保證20分鐘,這是因為從吃飯開始,經過20分鐘後,大腦才會接收到吃飽的信號。如果吃飯太快,大腦很可能還沒得到最新情報人就已經吃多了。
第三,每口飯都要咀嚼30次以上。
第四,用小湯匙代替筷子,減慢速度。
第五,可以多吃些涼拌菜和粗糧,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喝燕麥粥一定比喝白米粥慢,吃全麥饅頭也比吃白饅頭的速度慢。
此外,每次少盛一點,吃飯前喝兩杯水或是喝碗湯,買小包裝的食品,多吃粗纖維的、增加飽腹感的食品,比如豆類、魔芋等,使用淺盤和透明餐具,吃飯時有意識地幫別人轉桌夾菜,都是避免吃撐的好辦法。
七分飽到底是種什麼感覺
吃到七分飽到底是個怎樣的感覺?吃到什麼程度該放下筷子?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副教授范志紅老師,給你一個判斷標準。
在研究飽腹感一段時間之後,范志紅認為七分飽應該是這樣的感覺,胃裏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習慣性地還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的事情。最要緊的是,第二餐之前不會提前餓。
很多人說:怎麼能感覺出來這麼細致的差異呢?我根本不知道吃到了幾分飽啊?這是因為多數人吃飯的時候從來沒有細致感受過自己的飽感。如果專心致誌地吃,細嚼慢咽,從第一口開始,感受自己對食物的急迫感,對食物的熱情,吃的時候速度的快慢,每吃下去一口之後的滿足感,饑餓感的逐漸消退,胃裏面逐漸充實的感覺,這樣慢慢就能體會到七分飽的感覺。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需要放慢速度,專心進餐,才能習慣於七分飽。
還有一個秘訣,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讓胃裏提前感受到「滿」,有利於控制食量,預防肥胖。比如喝八寶粥,吃湯麵,吃大量少油的蔬菜,吃水果,都比較容易讓七分飽的感覺提前到來。吃那些需要多嚼幾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糧,蔬菜,脆水果,能讓人放慢進食速度,也有利於對飽感的感受,從而有利於幫助我們控制食量,避免過量。
然而,精白細軟、油多膳食纖維少的食物則正好相反,它們會讓人們進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覺就吃下很多,而飽感中樞還沒有來得及接收到報告,胃裏面感覺到飽脹之後才能停住嘴。但這時候,食物中的能量早就超過了身體的需要。後面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增加運動來消耗掉多餘的卡路里。
----------------------
番茄能壯骨
據美國《骨骼》雜誌近日報道,沙特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臨牀生化科學家發現:存在於番茄等紅色果蔬中的番茄紅素,能夠降低絕經後女性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研究者將3種不同劑量的番茄紅素溶解在玉米油中,每天給雌性大鼠餵食一次,實驗組和對照組老鼠均去除卵巢,對照組只服用了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劑量等同於人體推薦量。與未食用番茄紅素的老鼠相比,每天食用含有番茄紅素營養補劑的老鼠,其骨密度明顯增加;且其體內雌激素和其他性激素的含量也有所上升。有相關理論表明,絕經後雌激素含量的突然下降與骨折的風險上升之間存在着正相關性。因此,研究者認為:番茄紅素發揮了構建骨骼的作用,可幫助絕經後的女性壯骨。
-------------
纖維肌痛症
圖文:傅卓明物理治療師 電子郵件:mingcfu@hotmail.com
很多讀者可能從未曾聽過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這種慢性疾病。其實纖維肌痛症在北美洲是非常普遍的,據統計現時約有五百萬人被確診患有纖維肌痛症,其中大部分新確診患者為中年女性。患有此種痛症人士大都感到全身多處肌肉疼痛、僵硬及慢性疲勞,同時又會有頭痛、失眠等徵狀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所以今期明C.傅貼士會詳細為大家介紹此種疾病。
纖維肌痛症在現代醫學被歸類為風濕病的其中一種。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ACR(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所訂立的標準,要確診纖維肌痛症,患者必須連續三個月以上感到全身多處疼痛,而痛點包括四個主要區域,即左半身、右半身、腰以上及腰以下四個區域。ACR又於左半身及右半身整理出每邊九個,即總計十八個壓痛點 (Tender Points)。醫生會以大約4公斤重的壓力刺激壓痛點,患者必須同時擁有十一個或以上活性壓痛點才算確診患上纖維肌痛症。另外為了排除其他和纖維肌痛症相似的疾病,醫生還會透過血液檢測及照X光等方法加以鑑別。
八成以上纖維肌痛症患者會長期感到全身多處肌肉及軟組織疼痛、僵硬及慢性疲勞(Fatigue)。除此之外,患者還常會出現因自律神經失調(Dysautonomia)導致的心理及生理徵狀,包括失眠、頭痛、經痛、手部發麻、抑鬱症(Depression),以及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等,因而有學者又將它稱為心因性風濕病。
醫學界對纖維肌痛症並未能找出其確切致病原因,但卻能歸納出一些致病誘因。例如很多患者於病發前受到嚴重的心理或生理壓力、意外受傷、重覆性勞損 (Repetitive Strain Injuries)、罹患嚴重疾病等。亦有部分病患者未能歸納於任何致病誘因。更有醫學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症患者身上某些遺傳基因可能導致患者本身肌肉及軟組織容易受刺激而產生痛症,為建立新療法帶來希望。
由於纖維肌痛症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疾病,所以難於根治。國立衛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建議醫生、物理治療師及患者三方面必須充分合作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醫生治療纖維肌痛症常用的藥物包括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藥及抗抑鬱藥等。物理治療師則可透過鍛煉患者的肌肉及軟組織,改變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及工作姿勢,配合使用多種治療儀器及拉筋按摩等方法減低患者的發病頻率及其嚴重情度。NIH又建議纖維肌痛症患者從四個方面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可有助改善病情,包括﹕盡量保持充足睡眠、保持均衡及適量的運動、改良工作場所環境、均衡的飲食習慣。
讀者如想獲得更多有關纖維肌痛症的資訊,可以登入加拿大關節炎協會(The Arthritis Society)網站 http://www.arthritis.ca 或致電1-800-321-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