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前領導:港人愛護海 拓海洋科技有優勢
【明報專訊】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012年6月創下深潛7062米紀錄,時任蛟龍號海上試驗團隊領導劉心成昨為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創科博覽主講專家論壇。他接受本報訪問時憶述,蛟龍號背後歷盡多個艱辛時刻,因母船噪聲大,最初與「蛟龍號」未能聯繫,幾乎令團隊「打道回府」。他又讚揚港人保護海洋環境意識高於內地,是發展海洋科技的優勢。
蛟龍號創深潛7062米紀錄
2007年由海軍轉職國家海洋局的劉心成,2009至12年擔任蛟龍號海上試驗臨時黨委書記,現為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顧問。劉心成表示4年的蛟龍號海上試驗過程非常艱辛,「大家看到電視上歡呼、開香檳、獻鮮花等,是佔(海上試驗過程)比例很少,更多的是鬱悶、無奈,甚至是流眼淚的經歷」。
劉心成憶述,蛟龍號海上試驗分4個深度階段,首階段是水深1000米,該階段最大挑戰是蛟龍號潛下水後與母船一度不能建立聯繫,「蛟龍號在水下多深、在母船哪個方向、離母船水平距離多少,全都不知道,這是很要命的」。他稱指揮部開會時曾「10分鐘無人發言」,這個難關幾乎將團隊逼到牆角,「要打道回府,做不下去了」。
由於「蛟龍號」與母船的聯繫採用水聲通訊技術,團隊其後發現聯繫失敗是因母船發出的噪聲太大所致,干擾信息傳遞,於是做各種實驗,終能控制母船噪聲。
雖然蛟龍號創下深潛紀錄,但劉心成認為國內的海洋科技水平與先進國家仍有一點距離,但內地有自己的強項,其水聲通訊技術可將潛水器拍到的海底生物照片傳到水面的指揮室,加快陸上研究人員判斷該水底生物的價值,「其他國家暫做不到……(潛水器)帶回來(水面)才可以」。
信內地可研潛萬米載人潛水器
被視為最深海溝的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深約1.1萬米,劉心成相信幾年後內地能研發載人潛水器至萬米深淵,「但材料、通訊、控制等各方面都進步才能做到」。
劉心成表示所屬的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曾與本港學者交流,他個人覺得本港海洋科技研究整體處於起步階段,但港人保護海洋環境意識高於內地,是本港優勢之一,若本港想發展海洋科技,除要對院校相關學系加強投放資源,也需從基礎教育做起,培養年輕人的海洋科技知識。明報記者 岑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