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人斥國際傳媒偏袒 誇張簡化問題
國際社會就羅興亞人危機紛紛譴責緬甸之際,緬甸主流輿論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英國廣播公司(BBC)走訪仰光街頭,顯示不少民眾支持緬甸政府立場,認為羅興亞人惹是生非,質疑國外傳媒偏袒羅興亞人。
緬媒:未提殖民種族問題
加劇衝突
雖然國際社會視羅興亞人危機為人權問題,不過緬甸政府一向主張羅興亞人是孟加拉非法移民,是否向其賦予公民權涉及國家主權問題。因應新一輪衝突,緬甸國內報章均按緬甸資訊委員會指引,將上月底襲擊軍警的「若開邦羅興亞拯救軍」(ARSA)稱為「恐怖組織」,如Myawaddy Daily頭條稱「注意ARSA極端孟加拉恐怖分子計劃襲擊主要城市」。報道內容集中於事件導致若開邦非羅興亞人受襲而被迫流徙等情况,但對於數以十萬計的羅興亞人逃亡往孟加拉則隻字不提。
緬婦:一個巴掌打不響
與此同時,大部分緬甸人認為國際傳媒對事件的報道過於側重羅興亞人,並對若開邦其他民眾遭受ARSA襲擊的報道並不足夠,做法不公。
路透社前記者、緬甸新聞委員會副主席昂拉敦(U Aung Hla Tun)向緬甸報章The Irrawaddy稱,國際傳媒以譁眾取寵的手法報道羅興亞人問題,將之簡化為「佛教徒對穆斯林的迫害」,猶如「將報道視作商品」,未能公正報道事件涉及的殖民、人口流動、種族身分等複雜問題,加劇衝突。不過外國傳媒則批評緬甸當局限制進入若開邦地區,令求證有困難。
緬甸一般民眾亦對羅興亞人存在敵意。有受訪婦女向BBC批評羅興亞人不斷生育、不務正業,「如果你的鄰居有許多孩子,吵吵鬧鬧,你也不會喜歡吧?」另一婦女稱羅興亞人是「大麻煩」,不過她亦認為「一個巴掌打不響」。亦有部分民眾相信政府軍殺害了許多羅興亞人,認為聯合國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