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國家」次數27增至73
【明報專訊】教育局於2017年7月更新《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根據本報統計,2011年舊版《指引》並未提及「一國兩制」字句,新版《指引》則有8處提及;而提及《基本法》的次數也由8次增至35次,例如「學習範疇四:社會與公民」第二學習階段的核心學習元素中,便加入「基本法的憲制背景與一國兩制」等。
新版《指引》提及「中國」的次數由41次增至59次,提及「國家」的次數則由27次大增至73次 ,在「學習範疇五:國民身分認同與中華文化」第二學習階段的核心學習元素中,也加入「從古蹟看香港與國家歷史與文化的承傳(例如:從宋王臺看宋朝歷史、從香港圍村看中國傳統文化)」一項。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稱,常識科一向鼓勵教師運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和貼近日常生活的素材(例如:古蹟、博物館展覽等),並透過全方位學習活動和自主學習,讓學生增加對國家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對國家發展的認識。
增鄭和張騫「一帶一路」例子
中央政府近年推動「一帶一路」,在《指引》也見痕[,在「學習範疇五:國民身分認同與中華文化」中,舊版《指引》在第一學習階段的核心學習元素包括「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人物(例如:孔子、岳飛、孫中山)」,新版《指引》的例子變為「秦始皇與萬里長城、張騫與絲綢之路」;同一學習範疇的第二學習階段核心學習元素中,舊版《指引》也包括「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人物和故事」,但無列明人物名稱,新版《指引》加入「鄭和與海上絲路、詹天佑與中國鐵路、孫中山與辛亥革命」3個具體例子。
教育局回應稱,認識「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人物和故事」一直是常識科的學習元素,當中張騫和鄭和是其中的一些例子。教師可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靈活選取學習內容和例子,以增加學生對國家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