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地緣位置佔優 美軟硬兼施無果
「對朝鮮政權的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時代已失敗告終。」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聲言扭轉往日政策,但效果成疑。華府20多年來一直推動朝鮮棄核,但無論克林頓、小布殊還是奧巴馬主政,幾經波折後仍無阻平壤研發核武。嶺大學者張泊匯認為,朝鮮得益於地緣優勢,以中俄為靠山和韓國為「人質」,令美國投鼠忌器,錯過「先發制人」的時機。
朝鮮建國領袖金日成1994年去世的3個月後,克林頓原曾成功與朝鮮首次達成棄核協議,代價是供應燃油和援建民用輕水式核反應堆,但數周後美國共和黨在中期選舉重奪國會,隨即阻撓相關撥款破壞協議。克林頓其後仍考慮過卸任前歷史性訪朝,只因為免影響小布殊外交而作罷。
小布殊上台後改採強硬態度,2002年將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之一。平壤不久即踢走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人員,翌年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但在中俄斡旋下,2003年仍促成「六方會談」(美、中、俄、朝、韓、日),2007年達終止核試協議,平壤藉此得到燃油和經濟援助。小布殊卸任前致函金正日,呼籲對方遵守協議,但平壤2009年仍試射火箭,令協議再破局。
奧巴馬時代亦主要依循制裁路線,並下令國防部增加對朝鮮的網絡攻擊,但未阻朝鮮向擁核之路邁進。分析認為,奧巴馬任內有利比亞強人卡扎菲同意棄核後被西方推翻,反而堅定金正恩擁核決心。
張泊匯認為,對比同樣涉嫌發展核武的伊朗來說,朝鮮可算是「幸運」,地理位置上不僅是中俄面對美國勢力的緩衝地區,令美國不敢輕言動手,而且與首爾距離極近,其密集炮轟的威脅,令韓國成為「人質」,美國難以在半島盟友反對下自行出擊。對比之下,若伊朗即將擁有核武,因其無地理優勢,華府無懼先發制人,即使美國不出手,以色列也會先行動武,故德黑蘭從未有機會跨過核武門檻前,就被迫簽署核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