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 大灣區起飛
被英國《衛報》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蹟」港珠澳大橋,在耗時13年後即將通車,這項堪稱世界公路建築史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超級工程」,猶如打通粵港澳「大動脈」,將三地緊緊連在一起,形成「一小時生活圈」,也預告粵港澳大灣區騰飛,其經濟總量規模,勢將東京灣、三藩市灣區遠遠拋在後頭。
「建設港珠澳大橋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區域更好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日到香港參加回歸20周年活動時,特別前往考察,並叮囑大家要「積極工作」。
因為這個世界第一長的跨海大橋,除了被英國《衛報》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蹟」,工法、技術、規模等要成為「國家名片」外,最重要的,粵港澳這三地將變成「一小時生活圈」。
公路史上最艱難工程
全長約50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跨海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和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和廣東省珠海市,陸媒稱這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築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工程包括三項內容,除了海中橋隧工程,還有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口岸與連接線;2009年底動工建造,預計今年竣工,大橋落成後將大幅縮減穿越三地的交通時間。
在東協中更有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下,這條「大動脈」打通後,有助於促進香港與珠江鄰近省分的經濟融合,提高珠三角的各種能量,以及各地的優勢,在東協國家的區域經濟上更有競爭力。
香港路政署鐵路拓展處處長陳派明表示,加強香港與珠三角主要城市、以及珠三角以外地區的聯繫,可以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旅遊、商貿、專業服務等行業交流,加速泛珠三角區域的經濟融合,擴大香港與大陸腹地的共同發展,並強化香港作為「國家南大門」的戰略性地位。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已經從「概念」轉向「規劃」、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進入「實踐」。
因為不管是廣東、或是香港,都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過去大陸經濟正在起飛,擁有人口紅利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尚未全面開放城市與政策的特點,等於龐大的能量匯聚在少數城市,讓許多台商與港商紛紛「駐紮」在此,作加工貿易出口,然而現在的中國各項成本都提高很多,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也將許多低端製造業視為洪水猛獸而往外趕,讓不少企業往外布局,勞動密集型產業紛紛遷往東南亞國家,讓部分地方一度陷入「產業空洞」危機。
而香港長期以來的「偏食」,也讓經濟結構失衡、創新動力不足,而作為開放經濟體,全球經濟不穩定時,也直接影響香港經濟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下,讓很多沿海城市成為貿易、航運中心,甚至是金融城市新秀,香港的獨特性也開此弱化。
所以粵港澳大灣區需要香港,香港也可善用大灣區作為腹地,畢竟在這世界強者恆強,匯聚了大灣區的6600多萬人口、1.36兆美元的GDP,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客貨運吞吐樞紐,香港將被取代?或是成為大灣區的領頭者,就看下一步,該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