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重慶市雲陽縣近年挖掘出密集的恐龍化石,28日召開記者宣布,發掘一道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可能填補世界上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恐龍時空分佈上的空白。
28日上午,重慶市舉行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成果發布會,宣布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該化石群資源規模大,地質時代橫跨侏羅紀早中晚期,而且化石種類多,科研和開發利用價值大,目前已確定基幹蜥腳形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5大類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發現地,位於雲陽縣普安鄉老君村,距雲陽新縣城23公里,是長江南岸一級支流磨刀溪上游,水陸交通便利。2015年初,當地民眾報告,發現疑似恐龍化石後,建成龍缸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化石核心區露出長度達550米,透過搶救性發掘,牆體面積1155平方米,含17個化石富集小區。根據探測,「恐龍化石牆」下仍有大量恐龍化石,埋藏深度至少20米,距核心區約1公里遠的更古老的早侏羅世自流井組地層中,同樣有較密集的恐龍化石露出。
專家探勘後認為,雲陽普安恐龍生活時期處於演化的關鍵時期,研究意義重大。
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是恐龍演化的關鍵時期,許多亞類群的出現及一些重要特徵的出現,比如恐龍巨型體型的演化,都發生在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