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想被標籤為懶或蠢,只是不懂得中文時,其他科就很難跟上。政府不可以給實質的支援嗎?」從小在港讀書的巴基斯坦裔母親Bibi(化名),讀書時中文學習支援不足,以為隨荓虼|局投放資金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中文後,情G可改善,惟發現兒子和侄女的學校都未能適切應付他們學中文的需要。融樂會盼教育局能檢討現時做法,並向接受資助的學校提供實質的課程指引。\ 稱教局加強支援 數年未見成效 教育局規劃教育支援措施時,將「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的學生歸納為非華語學生,而2016/17學年,全港約有18,200名非華語中小學生,錄取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可採用課後支援、安排教學助理在課堂上協助,或設獨立中文學習班等方式提供支援。 年過30的Bibi過去在為非華語學生而設的「指定學校」求學,「校內只有英文、法文和烏都語學習,就是沒中文」。她中學畢業才發現懂中文是很多工作的基本要求,後來要花多年時間自學才能用廣東話溝通。 「自己經歷過,長大後才去學習中文,十分辛苦。」為了不讓下一代經歷同樣痛苦,Bibi堅持讓兩名侄女和兒子就讀主流學校。她說,幼稚園以學習簡單字詞為主,孩子們仍可應付,惟升上小一和小五的侄女寫和讀的中文字較多,學校未能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一周只有兩日輔導班,為成績較差的學生溫書」,無法解決學習中文的困難。 兩侄女的老師曾向Bibi投訴,茼o們考慮轉到有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學校。Bibi於是花更多時間為侄女和兒子補習,侄女近年成績有進步,「默書由零分進步到有六七十分」;教育局於2013/14學年起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中文,但Bibi認為未見有任何成效。 學校不得其法 融樂會:有資助欠指引 融樂會倡議主任譚婉儀說,教育局投放於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資助欠透明,亦沒提供相關指引予學校幫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因此曾見有學校用資助開中文興趣班,「無法讓非華語學生真正學中文」,盼局方能檢討現時做法,確保有實質改善及學生享有真正平等的學習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