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跨境支付問題源於內地對資金跨境流行的管制,現時人民幣跨境清算模式主要包括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中銀香港是唯一清算行。境外清算行透過接入央行的大額支付系統,完成跨境及離岸人民幣清算服務。代理行模式下,央行大額支付系統則透過境內代理行,接通境外參加銀行。這種「一對一」的清算機制比較分散,央行每日與各清算行分別結算,但經十幾年發展,已經穩定成熟。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一期亦是在上海,雖實現集中清算,但仍是「一對一」,二期則可用「多對多」的混合清算模式,縮短路徑、提高效率。CIPS首批直接參與者包括境內的中外資銀行機構19間,如匯豐(中國)、渣打(中國)及東亞銀行(中國)等,間接參與機構253家,覆蓋最少47個國家和地區;一個間接參與者可與多個直接參與者發生業務聯繫,即是引入競爭,吸引直接參與者改善服務。
首批直接參與銀行 包括匯豐渣打
現時CIPS模式會與「清算行+代理行」模式並行,隨着CIPS系統的完善,未來會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CIPS的報文格式更加貼近目前國際通行的SWIFT報文標準,支持中英文傳輸,便於境外使用,覆蓋更多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