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五星紅旗在灣仔會展升起時,小嬰兒掙脫母親的身體,來到了特區政府的土壤,多年來與特區政府同成長。惟4年前難抵本港教育制度逼人,他感到無法喘息,故遠赴英國讀書。衝出亞洲,始知「出面的世界好大,快樂可以好簡單」,醒悟人各有長短,讀書不代表一切,最重要是找到個人興趣及目標,慨嘆「香港的教育埋沒好多人才」。
禮賓府慶回歸「只記得好悶」
與特區政府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許善淇,對回歸沒有太大感覺,他只記得10年前獲選中出席禮賓府的回歸10周年派對,「只記得好悶,好多小朋友坐在一起,不可以跑不可以玩,看完跳舞表演後就有官員演說,好悶」,提起往事,善淇只記得沉悶非常,連當日特首曾蔭權有否出現也毫無印象,腦海僅記得「去完有禮物袋,袋內有免費海洋公園門票」。
「望子成龍」是不少父母的心願,成長於小康之家的善淇,獲父母安排入讀名校,家住沙田的他,小學時到九龍塘名校上學,後來感名校的光環太沉重,緊張的學習氣氛令一家深感壓力,故轉校到大圍的私立學校。「頭幾年好開心,功課不多,但換校長後就唔同晒」,他說,新校長欲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要求表現一般的會考生重讀,免公開考試成績影響校譽;功課量亦大增,「每日至少5樣,黑板的功課欄寫到密密麻麻,一星期至少一個測驗」,他每日做功課至凌晨才能睡覺,翌日清晨6時許便起H上學。父母希望他專心溫習,下旨「未完成功課不可看電視」,但在房間溫習時,他會透過房間的小門隙偷看放在廳中的電視,「太辛苦啦,要看電視輕鬆一下,賣廣告即刻返位做功課」。為免輸在起跑線,他周末也要參加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
通識科「背和抄」 逃學抗議
「我喜歡通識科的概念,後來發現都是背和抄,好似中史,開始唔明點解要讀。」對通識科曾有好感的善淇,發現科目的理念與現實不符,開始對讀書萌生疑惑,適逢反叛期,他曾逃學抗議填鴨式教育。眼見兒子承受沉重讀書壓力,亦不想本港的教育限制了兒子的發展,父母商量後,於2013年把他送往英國讀預科。自喻裙腳仔的他首次離開家人到外國生活,離港前充滿恐懼,惟生活後頓感「世界好大,以前太井底之蛙」。
外國重興趣 嘆港只比較成績
「與不同人接觸後,發現他們的包容度很大,即使文化及意見不同,都可以心平氣和地傾談,不用大聲爭執,或者意見不合就絕交」,獨自在外生活,善淇學懂處世之道,也學會勇於嘗試。「外國重視發掘個人才能,發展個人興趣。」經摸索後,善淇發現其興趣在理科,於2015年入大學時選修了土木工程系,同時亦領悟「人各有長短,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大家不需要追求一樣的成就和成績」。他慨嘆在港時,同學常比較成績,「好似成績就代表一切,身邊好多成績一般的朋友其實好有才華,香港的教育埋沒好多人才」。在外地除了擴闊視野,他的價值觀亦有改變,「以前的心情常與成績扣上關係,好執著分數;現在學會盡力後放鬆點享受生活,有時在樹下睡個午覺都好開心,快樂可以好簡單」。
「出走」英國,呼吸西方氣息,善淇感恩家人的支持,「否則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樣,讀書讀到沒有了自己」。還有兩年便完成學士和碩士課程的他近日回港放暑假;他說,香港未必及外國好,但「港人生活緊張是整個社會的氣氛所致,難分對錯」。他打算日後回港發展,「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在這堙A香港是我家」,希望把外國的經歷變為生命的養分,平衡港人繁忙的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