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89年北京民運令不少香港人有深刻體會,也令時任港督衛奕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衛奕信透露,當時他曾特別乘坐沒有政府標記的車,到跑馬地一帶觀察聲援內地民運的遊行,「遊行令人非常感動,那麼多關心北京事態的人參與,但遊行完全和平,秩序不受影響」。 疑心致使新機場談判困難 衛奕信說,當時一些香港人介入北京民運,一些來自香港的捐款和帳篷在北京出現,「這種現象引起北京懷疑香港政府參與其中,我們當然沒有這樣做。這種疑心導致後來中英雙方難以在一些問題上取得進展,例如關於新機場工程的談判」。他表示,當時北京懷疑港英政府計劃斥巨資興建新機場,是「要將香港的錢帶走」。 北京當局鎮壓民運後,香港人心惶惶,數以萬計港人在外國駐港領事館外排隊申請移民。衛奕信當時為了恢復港人信心,推出耗資千億港元的新機場核心工程計劃。 港府1989年10月提出新機場計劃後,北京一度拒絕承諾支持計劃,令計劃融資面臨困難。雙方翌年就新機場工程展開談判,但進展緩慢。1991年時任英國首相馬卓安訪華,成為六四事件後首個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元首。馬卓安訪京期間與被指在鎮壓民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總理李鵬握手,中英雙方並簽署了《香港新機場諒解備忘錄》,令工程得以推行。 當時有傳言衛奕信提出跨越1997年的新機場工程,導致馬卓安不情願地訪華,最終令衛奕信1992年被撤換,改由馬卓安的好友彭定康接任;衛奕信表示不相信此說法。他說:「我知道馬卓安最初可能不太願意訪華,但行程結束後他覺得訪華行程是成功的。」 衛奕信表示,他的5年任期於1992年屆滿,而英國政圈此前有意見認為在英國管治香港的最後階段,應該讓政界出身的人,而不是公務員擔任港督,因為主權移交涉及不少困難的政治問題,需要向英國國會交代。他不知道後來更換港督人選,是否與外界推測英國在六四事件後有意改變對華政策的說法有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