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期提到學生觀察粗疏,寫人寫物只停留於表面及籠統的觀感印象,寫來浮泛不堪。其實,掌管人類感知的器官,除了「視聽嗅味觸」,最為關鍵的還是我們的「心」(腦),即是我們的思考。
就拿寫人來說,長相的美醜、行為的常異,我們只消看看就明瞭了,寫進文章自然也並無難度。可是,要立體呈現人物,我們還得刻劃人物的品性。溫文爾雅、貫徹始終、優柔寡斷、寬厚仁慈、圓滑老練等品格,光靠外表根本就難以觀察得出。因此,我們就得細心「閱讀」這個人的生活日常、待人接物的方式,從而「思考」其品性取向,甚或其處世態度等。這些跨越表層的認知,確實需要觀察者有一顆敏銳靈通的「心」去探索。
試看黃仁逵〈粥王〉一文,窺見他如何刻劃了一名都市小百姓,人物平凡卻見神韻,這些都是作者由「心」觀察的功力。
黃仁逵〈粥王〉
◆(見圖)
[1]「粥王」每天凌晨二時三刻起床,徒步走七里回店裏煮粥,六十年來天天如是,風雨不改。店東說每天給你另發了車資怎麼還是走路來?「粥王」有說法:煮粥是勞動肩膀臂胳的活,半人高的一鍋粥,要用棍子不住攪,還得攪得徐疾有致,下盤卻是半點不能動的,每天幹活前不先走一段路行行血,這活能幹得長嗎?店東坐在櫃台後,渾身上下只有一根指頭在動──撳電子計算機,聽「粥王」這樣說,骨頭一下子都痠痛起來了,忙把電動按摩座墊調到高檔上。[2]一鍋粥燒成,「粥王」只舀一匙嘗嘗,滿意了,就解了圍裙下班,仍是走着離去,這時間,等吃好粥的人早在店裏伸着脖子等。有「粥王」在,店東那根勤快的手指愈發忙碌了。行裏流傳着一個故事:日本的商業特務們偷偷翻了粥店的垃圾桶,將「粥王」用的材料摸得仔細,不過他們最後整理得的「商業資料」,平凡得連一個家庭主婦都懂——[2][3]「粥王」似乎沒有任何「秘方」,日本人索性換了一隊攝製隊來,打着電視台名號要訪問「粥王」,在被問及煮粥的「秘方」時,九十歲的老人只說一個字「滾!」
◆分析
文章不過五百字,卻寫出了使人印象深刻的「粥王」。
作者「閱讀」粥王的生活日常、待人接物的狀况,寫出了粥王[1]敬業樂業、[2]率性而[3]幽默的個性。
文章並沒有刻意運用肖像描寫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只簡單寫出了粥王生活的幾個片段,就寫活了都市的小角色。
總結
人物刻劃,最忌流於籠統與形式化,最後只能寫出「千人一面」,只有重啟我們幾近麻木的感官,多作思考,才能發掘人物較深層的一面,寫出一個個的「生命」出來。
(終於來到了本欄的最後一期,感謝大家一直支持,有緣再見!)
文:語文工作者 揚日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2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