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溫住宅用地使用效率低 協會建議分拆建多單位
【明報專訊】大溫住宅建築商協會(GVHBA)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大溫房屋可負擔問題的主因似是住宅用地被低效使用,區內有約一半單位屬獨立屋,但它們所佔的住宅用地比例高達63%。
協會的《房屋批核研究》(HAS)檢視大溫多個城市批核建屋程序,目的是幫助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和成本去有效提供可負擔房屋單位。當局指今年的報告尤其探討「內填房屋」(infill housing)形式,即在現有住宅用地上加建或改建房屋以提供更多住宅單位。
報告指,使用這形式而增加供應房屋的比率,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只增加2%,由13.5%升至15.5%。
報告亦提到,在檢視現有的住宅後發現,大溫房屋可負擔問題的主因似是,有限的住宅用地被低效使用。大溫51%住宅為獨立屋,數目約36.4萬間,但它們所佔的住宅用地有63%,這些獨立屋的土地約闊50呎至80呎,這較標準土地的33呎闊不少。
報告指,將土地分拆或重建成兩至四個單位,每個單位所佔的價值會相比整個物業價值為低,這使每個單位更可負擔,但有建築商提到他們正面對一些阻礙,如漫長的更改土地用途申請程序、大溫欠缺統一政策、建築許可證各異和鄰居不太願意改變。
報告指,程序所需時間由最短的蘭里市7個月至白石的24個月,而各城市收取費用的差異亦很大,由高貴林港的1.8萬元至北溫區的6.1萬元。
研究提供共9項的改善建議,其中包括將指定住宅區規劃為將來可重建的「預分區」(pre-zoning),在有需要時,區內土地只需短時間便可重建成較多戶的房屋。
協會主席Bob de Wit認為,若能夠在制定社區規劃時已劃出預分區,將可為申請重建程序省下不少時間,這或可節省8至10個月的時間。
其他建議包括設有「守門者」去防止不完整的申請進入申請程序的系統、引入電子許可證的網上系統、提供申請所需文件的清單和使用較方便的地理資訊(GIS)軟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