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漁護署去年公布本港海域僅得65條中華白海豚,但香港大學最新研究稱,2010年起的5年間累計發現至少368條白海豚靠香港水域作部分棲息地,認為政府低估棲港海豚量,未能有效監控其種群變化,並認為西南大嶼山一帶水域應優先保護。
漁署去年錄65條 指兩數字難比較
漁護署表示,該署監察計劃主要監察本港水域內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及變化,採用的「線性調查法」能估算在特定時間於調查地區內出現的平均數,港大研究則顯示5年研究期間的海豚累計量,兩者估算結果具不同含義,不能直接比較。
在港棲息的中華白海豚集中於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一帶水域,2011年底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啟動,白海豚數量開始下降。據漁護署數字,去年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4個調查區的整體數目估計為65條,較前年的87條急降25%。
不過,港大團隊於2010至14年做了286次共逾1300小時調查,主要於大嶼山西面水域,拍攝海豚背部及背鰭特徵,以照片辨識標記重捕獲技術(photographic mark-recapture technique)辨認海豚。
負責研究的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陳釗賢表示,海豚背鰭有自然記號,能辨識身分,原理像人類指紋,團隊記錄到至少有368條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為棲息地。
「沒有香港海豚種群」
港大研究另指香港水域的白海豚是珠江河口種群,沒有「香港海豚種群」這回事,海豚一直穿梭香港和內地水域。資料顯示,香港水域及珠江口一帶有1300至1500條白海豚棲息。
研究結論稱,「香港海豚」數量長期被曲解及錯誤地報道,低估依賴香港水域維生的海豚量。團隊促當局善用今次研究結果修訂監測策略。
指漁署低估數量
陳釗賢認為,港大與漁護署調查可互補不足,最新研究顯示整體依賴香港水域生活的白海豚累計數目,下一步會分析數量變化和趨勢。該研究由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及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該署的監察計劃與港大研究結果不能直接比較。該署監察計劃亦有採用「照片辨識標記重捕獲」技術,以觀察海豚近年在本港水域內的活動範圍,發現有所改變,部分海豚多了使用大嶼山西南面水域,有個別海豚甚至擴展或轉移活動範圍至內地。
負責撰寫漁護署海豚監察報告的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表示,上述65條白海豚是指在本港棲息的白海豚平均數,並非整體數字,稱港大將曾訪港的白海豚也一併計算在內,有如做人口統計,將「永久居民」與「遊客」全部計算。他又說過去幾年,大型海上基建和填海工程已嚴重影響白海豚,數字不斷下降,若調查5年只能顯示整體白海豚數量,公眾會以為香港仍有大量海豚出沒,容易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