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翻案:《三國演義》醜化周瑜?

[2017.03.17] 發表

【明報專訊】明代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源於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時代,但為了滿足藝術創作的需要,部分人物如劉備及其手下往往被美化,孫權的手下周瑜則難免要被醜化。龜史官決心要為周瑜翻案!

■周瑜心胸狹窄?

小說《三國演義》描寫周瑜心胸狹窄,在赤壁之戰後想剷除劉備的勢力,多次試圖殺死諸葛亮。他的計謀統統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更「三氣周瑜」,氣得周瑜吐血而亡,臨終前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慨嘆老天為何要讓兩個不世之才共存世上,寫出其善妒的一面。故事中的諸葛亮則被刻劃成心胸廣闊的形象,如他為周瑜哭喪時就寫道:「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展現英雄惺惺相惜之情。

先別妄下定論!正史中的周瑜可是個大量的人呢。《三國志》記述其他人稱讚周瑜,有「雅量高致」(氣度寬宏、情致高雅)、「性度恢廓」(心胸寬大,氣度宏遠)等,可見其氣度並不如小說所寫般狹窄。

■才智不及諸葛亮?

《三國演義》為突出諸葛亮才智兼備的一面,描寫周瑜以公事為由,要諸葛亮十天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靈機一觸,乘着凌晨大霧,命人將草船駛向曹營並擊鼓吶喊,營造進兵攻擊的假象。曹操誤以為孫劉聯軍趁濃霧埋伏,命士卒向江中射箭,草船瞬間插滿箭枝,諸葛亮下令船隊返回,一下子就成功「借箭」十萬。此外,小說更大花筆墨描繪諸葛亮如何指揮赤壁之戰,以「火燒連環船」計謀擊潰曹兵,突顯他足智多謀的一面。

據正史《三國志》記述,「草船借箭」並非諸葛亮的謀略,有指是孫權所為;指揮赤壁之戰的是周瑜等人。北宋大文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句「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正是描畫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輕鬆取勝的神態,盡顯英雄形象。

■好品德

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

《昌黎先生集》中,韓愈指出君子應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他人寬容,意思與諺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一樣。

■想一想

若以歷史人物為藍本寫小說,應忠於史實嗎?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