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科學園一家研究納米技術的科技公司,利用珠寶商的鑽石切割技術,加上中大的醫療科技,成功研發新技術,將直徑只有100納米(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鑽石粉末與抗體結合,然後噴灑在胃腸道內壁,最快可於10分鐘內找出發光位置,偵測到早期難以發現的癌細胞。該技術將於明年作臨H實驗。 政府強調創新科技需要「官產學研」合作。7年前在科學園開設公司的Master Dynamic,以納米技術成功開發以矽物料製造鐘表游絲,即令機械表運作的核心彈簧,具抗磁及不易受潮等優點,已申請專利。2012年該公司與周大福合作,運用納米技術,在鑽石表面刻上面積只有250乘250微米(1微米等於百萬分之一米;頭髮直徑約70微米)的防偽標誌,無損鑽石及沒化學殘留物,技術亦已取得專利。 10分鐘出結果 準確勝蛋白檢測 Master Dynamic在開發鑽石防偽標誌的過程中,掌握了將天然鑽石成切割成細小顆粒,以及鑽石擁有「氮原子空缺中心」(nitrogen vacancy)的發光特性,成功將其轉化為納米技術開發和應用層面。該公司與中大醫學院合作,正開發「納米鑽石生物標記技術」,用於早期胃腸道癌症檢測。 Master Dynamic行政總裁江爭表示,目前醫學界用含荷爾蒙或蛋白的抗體檢測癌細胞位置,由於要逐點檢測,需時約45分鐘,亦有可能檢測不到部分位置的癌細胞。該公司將天然鑽石切割成直徑100納米的粉末,與抗體結合後,於內窺鏡檢查時,將抗體噴灑在胃壁或腸壁上,依附在癌細胞表面的鑽石粉末會發光。江表示,該技術以掃描形式進行,只需約10分鐘便有結果,可檢測到較早期的癌細胞。 可重用磨鑽粉末 明年臨H實驗 被問到開發成本,該公司首席營運總裁關植恩稱是「商業秘密」,未有透露投資研發金額,但他強調每顆1卡鑽石可生產數以億計直徑只有100微米的微粒,而周大福打磨鑽石的過程亦會產生鑽石粉末,可以回收重用,加上檢測使用劑量只有數毫升,故認為未來檢測費用不會太高,目標較現時檢測技術高出約一成。 關植恩說,目前開發的「納米鑽石生物標記技術」已進入測試階段,料今年內做動物測試,明年做臨H實驗,暫未有確實推出時間表。該技術亦有助治療癌症,醫生可依靠納米鑽石的發光特性,將患者的早期腫瘤與正常組織區分,有助提升腫瘤切割的準確度。鑽石由碳組成,而人體有99%是由碳組成,相信鑽石微粒對人體無害,但要做臨H測試才可確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