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爭奪政權的鬥爭之中,成功的就能稱帝稱王,失敗的一方則落得悲壯下場——說的是在楚漢相爭中,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項羽。《史記.項羽本紀》把項羽描繪為「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的千古英雄:他志向遠大,具雄才大略,卻因天意弄人而不敵劉邦,足見作者司馬遷對他的肯定!然而細看《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戰敗除了是天命所歸,更是自己一手造成。 不殺劉邦 婦人之仁? 辦大事,豈可婆婆媽媽?可是項羽偏偏是這樣的人。秦國滅亡後,天下大亂,因楚懷王下令最先攻入咸陽的就能稱王,劉邦和項羽各自領兵搶先入關。當時項羽兵力比劉邦強,但在鉅鹿之戰與秦軍交戰後,他卻發現劉邦竟搶先入關!項羽因而大怒,率領大軍闖入關中,駐兵鴻門一地,迫使劉邦不得不求和,退出關外。為剷除「頭號敵人」劉邦,項羽邀請他參與在鴻門舉行的宴會,想藉此殺掉劉邦。但他顧念與劉邦的情誼,最終把他放走,不但錯失鏟除劉邦的時機,亦為後來「劉成項敗」埋下伏筆! 殘暴不仁 盡失民心 縱然劉邦被迫退出咸陽,但他入關時不搶掠寶物、殘殺百姓,反與百姓「約法三章」,即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只保留三條法律:殺人者死,傷人、盜竊都要被判罪,成功取得民心。反觀項羽入關後,立即擄走金銀財寶和婦女、燒玼陷竅荇c,大火焚燒三個月仍不熄滅。民意是統治者成敗的關鍵之一,項羽為人殘暴,不得民心,他戰敗可說是意料中事。 ■想一想 你認為成功與否是天命使然嗎?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好品德 仁政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提出以仁政治國,反對暴政。在《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指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這是「仁」的根本。若統治者把「仁心」套用至治理國家,就會深得民心,國家自然能長治久安。 ■小錦囊 鴻門計 項羽在鴻門設宴,是為了乘機剷除劉邦。後人以「鴻門會」或「鴻門計」表示不懷好意的邀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