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含砒霜 專家教路改變烹調方法
【明報專訊】在北愛爾蘭研究大米和大米產品的一名學者表示,人們慣常煮大米的方法,令砷(俗稱砒霜)這種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在米飯裏。
在北愛貝爾法斯特皇後大學的安迪·馬哈爾格教授(Prof Andy Meharg)在BBC電視節目《相信我,我是醫生》(Trust me, I'm a doctor)中比較三種煮飯方法。第一種:兩杯水煮一杯大米,把水與大米留在鍋裏或電飯煲煮至所有水分幹透;第二種:五杯水煮一杯大米,當米飯煮熟後,把多餘的水分倒出;第三種:將一杯大米用水浸隔夜,第二天把水倒掉,然後用第二種方法煮熟。
結果顯示,第一種方法煮熟的米飯中,砷殘留物最多,第二種方法煮熟的米飯,砷殘留物減少至43%;最後一種方法煮出來的米飯砷殘留物減少至18%。
由於砷是存在於泥土和水源的自然物質,它會出現在食物中,但通常分量微少,對人體影響有限。
不過,大米的砷含量比其他穀物類高10至20倍,主要原因是稻米普遍於水田中種植,這樣使砷容易進入大米。
科學界對砷的安全標準有不同看法。歐洲聯盟則把無機砷(inorganic arseni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質。
近十多年有關大米的砷含量過高的研究或報道不時出現,因此BBC節目《相信我,我是醫生》找來專家探討這個食物安全疑慮。
馬哈爾格教授曾在米產品中發現超越現今安全標準的砷含量,現在有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對此做出監管。
《相信我,我是醫生》節目認為,減少人體吸收砷的物質,可用第三種煮米飯的方法。此外,節目建議觀眾適量進食米飯,就如其他食物一樣,保持均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