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投稿:老有所居
【明報專訊】古時的敬老,絕不是只停留在思想上及說教上,而是身體力行;不論任何階層的人,也遵守一套敬老的規矩及禮制。《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意指50歲的老人不必親自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能獲得優厚的一份,可見古人對長者的尊敬之情。
然而,在現今社會,敬老精神如何從各方面體現出來呢?似乎我們年輕一代還未做得十分妥當,使長者「老有所居」。
生育率跌 港人愈趨長壽
根據統計處數字,包括本地婦女生育率及平均壽命,均顯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2015年總和出生率為1.195(即每千名婦女對1195名活產嬰兒),比2014年下跌,而男女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則為81.4歲及87.3歲。在生育率低、人類愈來愈長壽的情?下,人口老化是香港不能忽視的問題。
這不禁令我想起早前一則本地新聞。75歲的陳婆婆,街坊愛稱她「睡婆婆」,她每天獨自守?報紙檔,靠賣報紙謀生,倦了便直接在檔口倒頭大睡,故得此稱謂。有時候即使大風大雨,她仍守?那個報紙檔,想回家卻沒人替她看顧檔口。睡婆婆勞碌大半生,假若不是有媒體報道,人們又豈能注意到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報紙檔裏,竟隱藏?香港迫切的問題呢?
不但如此,現時香港地少人多,樓價持續高企,長者大多為退休、正在安享晚年的一群,但並不是全部長者都那麼幸福,政府有否安排適當的措施應付長者住屋需求呢?長者優先配屋計劃,那些住屋類型固然有各種適合長者需要的設施,例如平安鐘、煙霧感應系統及防滑地磚等,但可想而知,安裝這些設備同時也增加建築成本,從而轉嫁消費者。在香港,長者要擁有一所小小的「安樂蝸」也不是容易事呀!
樓價高昂 長者難覓安樂窩
再者,部分子女在父母年老後因種種原因,譬如缺乏經濟能力、時間而嫌棄他們。記得廣告裏有句使我印象深刻的說話:「年紀大,機器壞。」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子女送父母到護老院的原因。不過,將心比己,假若你老了以後,你的子女同樣送你去護老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一群完全不認識的老人家,而陪伴你一生的至親,只在周末或偶爾有空時才來探望你,請問,你還覺得愉快嗎?
香港部分老人並未真正有所居。作為管治者,政府理應關注,並及早推出一系列措施,協助這群奉獻、勞碌大半生的老人家,使他們能安享晚年,共同分享香港繁榮的成果。
文: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 中六生 何詠欣
■「老有所養」這麼難?
【明報專訊】同學在文中提及許多老人面對的艱難景况,這些是個別問題,還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如果是社會結構性問題時,處理的方法就不應只是救助措施,而是更根本的改革退休保障及安老政策。
經濟轉型 租金蠶食老年人積蓄
現時香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正是1950至80年代成長與工作的一代,當時香港以製造業為經濟主力,大部分基層年輕人均從事對教育水平要求不高,反而着重工藝、經驗或體力的製造業工作,如製衣、塑膠、電子業等。及至1960、70年代,製造業更加蓬勃發展,工人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當時香港仍未實行免費強制教育,於是許多年輕人便早早輟學,投身工廠工作。
及至1990年代,隨着內地改革開放,本港工廠北移,本地工人難以繼續憑已有的製造業工藝或工作經驗取得較高的收入,結果只能投入低學歷低技術的基層服務行業,例如清潔、保安等,收入大幅下降。再加上樓價急升,令未有在1970、80年代用儲蓄購買物業,或者成功申請公屋的人,工作收入都被租金開支完全蠶食掉。因此到了今天的退休年齡,不少老人竟發覺自己一無所有。
強積金收費高回報少 不夠養老
事實上,政府的統計數字已清楚告訴我們:香港65歲以上人士的貧窮率達三成,是各年齡組別中最高的。老有所居的困難,只是老人貧窮問題的冰山一角,如何讓為香港今天的繁榮而畢生付出的一代,能有尊嚴地生活,同時讓未來的長者都能安享晚年,是整個社會都不可推卸的責任。
2000年實行的強積金計劃,可說是香港首個全民參與的退休保障計劃,但對經歷過香港工業年代的一代來說,已未能累積多少金錢,反而經過十多年的運作,強積金手續費高昂,加上經歷數次全球金融動盪令投資失利,導致不少退休或準退休者,已清楚根本難以靠強積金或積蓄度過晚年,政府援助是必須的。
政府傾向退保有資產審查
因此,學者、工會、民間團體等早於2004年已提出「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概念。及至2016年,180多名學者提出不論貧富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建議每名65歲以上人士每月可獲3500元,以多方融資等方式集資。
不過,政府在2016年1至6月進行的退休保障公眾諮詢,卻表示傾向推行只向有經濟需要的老人發放保障金的方案,因而令爭取實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社會運動持續,更成為本屆特首選舉中,不少組織和政黨等對特首候選人提出的訴求。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副校長 張銳輝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