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能源Energy
【明報專訊】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經轉換為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資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煤氣、熱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氣、生物質能等。
■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
核能×能源安全
核電成本效益較高,發電過程亦不會產生任何溫室氣體,然一旦泄漏核輻射,將造成不可逆轉的災難。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中國曾一度停止審批新的核電項目,惟國內經濟急速發展,化石燃料及可再生能源均不足以滿足全國對電力的龐大需求。「十三五規劃」(2016至2020年)提出每年新建6至8座核電廠。據國家核電安全局資料,截至2016年10月全國已有17座核電廠正投產或興建中,涉及56個發電機組。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發電燃料組合
2013年底,本港的發電燃料組合為57%燃煤、22%從深圳大亞灣核電站輸入核電和21%天然氣。環保局2014年就未來發電燃料組合展開公眾諮詢,其中一個方案是從內地電網(即中國南方電網)購電以輸入電力。但諮詢收回的逾8.6萬份意見書中,大部分回應者並不支持方案,公眾普遍擔心從內地購電不可靠,擔心香港會失去對電力行業的控制及規管能力。政府後來擱置方案,並採用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的本地方案:
?2020年的發電燃料組合目標:天然氣(50%)、從大亞灣輸入核電(25%)、煤及可再生能源等(25%,當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視乎公眾對電費影響的意見)
轉廢為能×可再生能源
位於屯門的T.PARK是實踐「轉廢為能」的污泥處理設施,焚化污泥產生的熱能會被轉化為電力,供整座設施所需。設施所需及剩餘電力足夠為4000家庭供電,每年可減少約26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不過,《未來發電燃料組合諮詢文件》列明,考慮到2014年已完成及計劃中的工程,預計轉廢為能的規模不大,最多只佔2020年代初期總電力需求約1%。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能源爭奪×外交
全球化石能源分佈不均,部分國家沒有足夠能源自給自足,要從他國進口石油。各國為得到穩定的能源供應,積極改善和能源輸出國的外交關係。2015年4月,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入口國。中國積極保持與中東及非洲石油出口國的良好關係,如伊朗、利比亞、蘇丹、肯尼亞等。2016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東多國,包括產油大國沙特阿拉伯,雙方「願進一步加強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關係」。
能源爭奪亦成為各國外交關係的暗湧,過去伊拉克、波斯灣戰爭等均因爭奪石油而爆發。近年中國、日本亦不時因東海海域的豐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發生摩擦。
低碳能源×可持續發展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能源使用將朝向低碳化發展。根據IEA的數據,全球發電燃料組合中,使用煤、石油及天然氣的總量將由1973年的75.2%,下降至2014年66.7%;核電由3.3%增加至10.6%;水力發電佔比則由20.9%減少至16.4%,其他可再生能源總量由0.6%增至6.3%。到了2040年,投資於興建電廠的資金,六成會用在可再生能源技術上,而煤炭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份額,將下降至約三成;天然氣、核能和水電保持現有的份額。屆時發電所產生的碳排放增速只有發電量增速的五分之一,而這比例在過去25年本來是1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