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延伸:手工肥皂 反璞歸真
【明報專訊】古人清潔用品不多,設備亦不先進,清潔身體部位的稱呼卻分得仔細。《說文解字》說,「沐」指濯髮,「沬」為灑面,「浴」解灑身,「洗」是灑足,「澡」則代表灑手。今天我們一概稱「洗澡」或「沐浴」,一瓶洗髮水、沐浴露,「由頭洗到落腳」,但近年坊間興起使用以天然植物為原料製成的手工皂,真有點反璞歸真。
■肥皂:「意外」發明
貨架上的沐浴露林林總總、功能多多:保濕、滋潤、增加彈性、美白、去角質層等,部分更稱有安睡效用。但如果你問老一輩的人,他們用什麼洗澡,大多會答:「我用一皂走天涯。」不止洗身、洗衣服,甚至清潔日用品。
有說肥皂是公元前7世紀古埃及皇宮廚子的「無心發明」,他不小心打翻食油,為免被發現,用灶爐裏的草木灰覆蓋油漬,並把浸有油脂的草木灰扔到室外。他雙手沾滿油污,洗手時忽然發現輕搓幾下,油脂輕易洗掉。相傳中國古人亦在無意間發現部分植物具洗滌效果,於是蒐集植物果實,並將之搗成汁液作清潔劑。
■手工皂「天然」成新寵
現時市面上的肥皂一般由氫氧化鈉、油脂及水製成,去污力強,但容易令皮膚乾燥。不少人愛用沐浴露,尤其喜歡泡沫綿密的。不過,2016年7月消委會抽查60個不同品牌的沐浴產品,驗出超過半數樣本含污染物二噁烷,23款含有可致敏的防腐劑MIT和CMIT,令皮膚容易過敏。
手工皂近年大行其道,不少「手作人」加入行列,以自種或外地購入的有機植物浸泡油,並按顧客需要加入乳木果脂、山茶油、蓖麻油等製作肥皂,更有品牌設「度身訂做」服務,哺乳期的媽媽可將母乳交給他們製成母乳皂。
■皂化耗時?製作不簡單
一塊約100克重的手工皂約售50至70元(用料矜貴的甚至可售數百元!),但手作人要選擇適當材料,經約兩個月皂化(圖一),可謂一點也不簡單。以環保角度來說,手工皂經揉搓會完全融於水,更重要是沒有留下難以分解的膠樽。正在用沐浴露的你,可有興趣一試用肥皂洗澡?
文:陳綺雯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