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仔拒延期拆 53布販聲言死守
【明報專訊】有38年歷史、俗稱「棚仔」的欽州街布販市場原定於農曆新年後清拆,但食環署及布販仍未就搬遷達成共識。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及棚仔關注組昨要求食環署撤回清拆期限,目前仍有17名布販資格不獲確認及補償,團體希望所有53名布販均能遷去通州街布販巿場,及要求署方就通州街巿場設計聽取他們的意見;如署方不接納意見,他們將會死守。
17布販資格不獲確認
立法會12月中通過決議促請食環署擱置清拆期限。食環署發言人昨回應稱,預計布販市場按原定遷置時間表遷拆,至於新建的通州街布販市場規劃,署方會預留空間讓業界參與,並向不同大學及大專時裝設計院校了解意見,有個別院校已表示有興趣。但商販關注組批評諮詢過程不透明,如同黑箱作業。
一班關注棚仔的義工昨到棚仔舉行布藝手作市集,聲援棚仔布販。出席的布販代表、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開對棚仔搬遷感依依不捨,表示如食環署不顧布販意見强行清拆,他會把所有布料從貨倉搬到市場,以示不滿,又會和其他布販一起死守。
棚仔現有53名布販,當中17名為非持牌及未有登記的布販,故遷拆時不會獲得補償,當中部分未能到新的巿場營運。何應開認為,只有部分攤檔搬遷無法讓新市場做到成行成市,故53名布販會堅持「齊上齊落」。經營布檔逾20年的檔主梅嫦芳,丈夫的攤檔獲承認資格,但她卻未獲承認資格,其布檔倉庫內有價值數十萬元的布料,稱遷拆之後「都唔知點算」。
布販堅持53人「齊上齊落」
到場聲援的亦有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劉小麗和陳淑莊等,毛孟靜斥食環署「老皮老肉」,批評亦無用,該署漠視立法會意見。
食環署回應,該17名非持牌布販以家庭成員、親屬或助手等身分合資或協助營運,政府如就同一個檔位承認多個營運者,將構成優惠重疊,故他們不獲安排登記。署方表示各人可繼續協助原來的攤販,生計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