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線眼:大學不夠國際化 亦涉土地問題 ╱文:余諫之
【明報專訊】上周審計報告質疑八大院校國際化程度不足,非本地生平均佔整體學生16%,而非來自內地的國際生則佔總數3.9%。有院校中人慨嘆,要加強國際化,為國際生提供宿舍很重要,不過即使覓得土地建宿舍,在立法會排隊審議及爭取撥款亦需時,問題非一時三刻可解決。
招攬國際生 先要增宿位
本港大學的非內地國際生少,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對歐美國家優秀學生的吸引力不算高,他們要交流,還有很多國家可選擇;內地不少學生則覺得在港讀書,回鄉較方便,又可作為前往英美留學的跳板,故較願意來港。近年院校都積極開拓非內地生的學生來源,不過國際生來港後沒宿舍,租屋住又面對高昂租金,成為校方招收國際生時的難題。
上學年八大欠8600宿位
2015/16學年,八大欠8600多個宿位,本地及非本地生都欠宿位;以本科生計算,在修業期內申請住宿一年者,有45%不成功。
排隊申款建宿舍 優次輸蝕
多間大學現時都規劃興建宿舍,以城市大學為例,計劃在馬鞍山白石建擁有2160個宿位的宿舍,正等候到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消息人士稱,申請撥款的工程有優次,A級為最優先,上述工程曾排在B-級工程的頭位,有望可躋身B+級,若再成為A級,就可在財委會審議,但後來又遭其他較迫切的工程「插隊」,失去B-頭位,仍未躋身B+,恐怕今個財政年度都未能獲批撥款。工程費方面,該宿舍數年前預算要16億元,現預料到上馬時會增至逾18億元,甚至可能要20億元。由於政府承擔75%工程費,校方要承擔餘下25%,愈遲動工,校方便要籌更多錢。
不過,對比劏房等問題,建大學宿舍似乎未是社會最關注的議題,到底是否可加快建宿舍步伐,還有待大學和政府商討。
余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