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學:誰握美食量尺?
【明報專訊】新一屆香港傑青的結果塵埃落定,焦點落在其中一名得獎者身上。她憶述為買樓置業,接近放棄一切娛樂與社交生活,花了兩年就完成供款。相關報道一出,隨即引發多方討論,鬧得沸沸揚揚,話題延續了好一陣子。其實「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她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我無意走進輿論的風眼,反而想多談青菜蘿蔔的問題。
美食家:魚翅粉絲皆嘗
蔬菜從來沒有自提身價,只是人類按價標籤,食材區分了平貴,連帶食客的身份也有了高低。有些人追求魚翅的矜貴,唾棄粉絲的平庸,一撮人的口味形成一撮人的飲食標準。但我們總不能將食過魚翅、鮑魚、松露、鵝肝的人就封為美食家,充其量只能說他們肯花錢,但是否具備成為美食家的觸覺和能力,明顯是另一回事。
美食家吃魚翅也嘗粉絲,任憑烹調的創意馳騁,不會局限自己的味蕾。他們瞭解食材的特質,能分辨味道的細微差別,即使有個人的優劣之處,亦能保持不偏不倚。美食家明白飲食世界的廣闊,決不會標榜自己為食貴價菜式而放棄一切,也不會因此而自滿,因為這狹隘的想法,隱沒了自身的價值,有欠美食家敢於嘗試的精神。
美食家=網民?
滋味與食材的價錢無關,也沒有既定的計算方式,這令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位新相識的朋友,說在飲食網看到某家餐廳很不錯,我碰巧試過,直說味道只屬一般。那朋友不加思索便指,網民的評價都很高,顯然有問題的是我。我沒有回應,也不想回應,只用留言來評價食物的人,就如用「like」的多少判別菜式味道,用排隊人龍的長短分析食店好壞,跟他們談飲食,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
美食家:單挑庸俗口味
當美食的標準,沒有回歸到食物本身,逐漸變成歪曲的量尺,淡化作浮泛的計算,我們就得仔細思考,如何在庸俗中自處,想不隨波逐流,所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氣。面對冷語和否定,接續而來是軟弱、屈服、妥協的內心挑戰,感覺無法言喻,旁人也難以理解,靠的就只有自我堅強。美食家有時候確實是孤獨的,如果有日,要獨自對抗小眾的庸俗口味,要為滋味發聲,要說青菜的爽脆,要談蘿蔔的清甜,你也能夠堅持嗎?
作者簡介: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