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生讀書遇挫敗,也許會想停一停。青年協會安排年滿15歲的中學生休學一年投身社會工作,再選擇重返校園或繼續工作;曾因讀書壓力大須服抗抑鬱藥的阿俊(化名),在工作生涯找到滿足感,病情好轉後重返校園,「以前只活在校園內,打工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
76%人完成計劃續升學
青協舉辦的第三屆恒生青年就業導航GPS計劃正接受報名,計劃下有專門社工跟進參加者,學生事先會與學校商量保留學席,離校後要自行找工作;去年約有76%參加者(約23人)完成計劃後選擇升學,餘下的則繼續工作。
轉工又轉工 明白「媽媽受氣不比我少」
今年重返校園讀中五的阿穎(化名),中三曾留班,後來又因學業壓力致經常發燒、頭痛、嘔,不時告假,由於出席率不足,再次徘徊留班邊緣,經社工介紹決定參與青協的計劃。她曾任超市收銀員,但因不喜歡工作性質,兩個月後辭工,以為很快可找到另一份工,惟她「怕骯髒所以不想做餐廳,做零售,又不想工時長」,可供她選擇的職位所剩無幾,結果個多月後她才找到零售工作,卻又感到被針對,「老闆不喜歡我,都頗難捱」,她工作約一個月再辭職,但同樣找了個多月工也沒有回音,於是到父母開辦的小型公司擔任文員,在父母護蔭下,她坦言「工作比較舒服」,卻也看到「媽媽工作時受的氣不比我上學的少」,意外地改善了母女關係。
阿穎本學年重讀中五,雖然學業有點追不上,但她願意花多一倍時間做功課,盼可入讀大學電腦系。
任侍應發掘排解紛爭才能
另一名參加者阿俊自小成績中上,但有專注力失調,近年因學業壓力需服食抗抑鬱藥兩年,經社工介紹參加青協的計劃。他一開始應徵了三四份工也沒有消息,經朋友介紹到餐廳任侍應。阿俊說,老師曾指他「眼神空洞」,他回想以前受情緒影響時渾渾噩噩,周末可在家中發呆數小時,但他閱讀過不少心理學的書,任職侍應後發現自己有排解紛爭的能力,加上他對人有禮誠懇,成功疏導發怒顧客的情緒,其後更得到上司賞識,着他「不要讀書,到新店當主任」。但他衡量過後,決意重返校園,也訂立更清晰的目標,盼日後可成為幼稚園教師或社工。他說,因工作時獲得顧客和上司讚賞,有滿足感,休學時已沒有服藥,返回校園後也沒出現以前的徵狀。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