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人」特朗普在共和黨初選中擊敗一眾建制精英成為總統候選人,反映美國政治及社會近年的鉅變。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歐美政治精英面對民粹崛起,早於2008年預警全球「民主衰退」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戴雅門(Larry Diamond)向本報指出,特朗普崛起對全球民主發展有三大啟示,而貧富不均日趨嚴重更是全球民主政體的頭號挑戰。明報記者 林康琪
新興民主國體制相繼失靈
特朗普自參選以來種種出位言論惹人側目,包括宣稱選舉受操縱、揚言不接受結果、又聲言當選後要把對手希拉里囚禁。戴雅門2008年在著作The Spirit of Democracy提出「民主衰退」(democratic recession)一語,概括當時全球民主化的趨勢,指出不少新興民主國體制都相繼失靈。他當時警告,全球民主國急需改善治理,以顯示民主制度的確是最優秀的政治制度,否則「民主衰退」可能進一步成「民主蕭條」。8年過去,戴雅門在本月的《大西洋月刊》發表名為「這可能在這兒出現」(It Could Happen Here),稱全球民主退潮之際,美國民主制度的穩定性從沒惹人懷疑,但特朗普不惜訴諸極右言辭及邏輯,衝擊美國民主規範,令人不禁對美國民主憂慮,形容特朗普為「美國民主的威脅」。根據研究機構皮尤的調查,美國人對政府的信任度近年持續下跌(見圖1),去年的調查更發現,共和黨選民更多自認是輸家(見圖2)。 不過,什麼原因促成特朗普崛起?當中有何教訓?
民主需教育 勿理所當然
戴雅門向本報指出,首項教訓便是不要將民主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所有人都要做好公民教育,教育我們的子女以至成年人,重視寬容、參與、法治、憲法主義以及其他基本民主價值。」他稱很多時人都把這些視作理所當然,但歐美政治文化卻漸倒退至兩極化及不寬容的情况。
特朗普聲稱要為美國中產請命,批評經濟增長只有一小撮人得益,中產未受惠。他9月在紐約發表的經濟演說中,便揚言要以「美國主義的新政策」,取代現行的「全球主義政策」,指後者令不少職位及財富流失海外。這訊息引起美國藍領和中產不少共鳴。事實上,美國智庫EPI研究,1979年至2013年間的薪酬累計變化(經通脹調整),發現美國非常高薪者(即最高5%)的日薪急升了41%,中等薪酬者(即中位數)卻只升6%,而低下薪酬者(即最低10%)更跌了5%(見圖3)。
經濟不穩助長民粹主義
戴雅門稱,特朗普崛起的第二個教訓,便是雖然全球經濟融合及自由貿易長遠而言都有益於美國和全球,但必需考慮貧富懸殊及全球化導致的不安全感,照顧那些受全球化及自動化影響的工人。
他強調:「民主體制現時面對的最大政治挑戰可能便是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均日趨嚴重。」他稱,經濟的不安全感將驅使人們投向左翼及右翼民粹主義,必須以積極進取的政策應對。
特朗普另一張王牌便是打擊非法移民,包括提出在美墨邊境興建圍牆和阻止穆斯林入境。戴雅門稱,歐洲近年民粹冒起便跟外來移民及近年難民潮有關。他認為目前的移民流入速度根本令歐洲吃不消,更會助長極右民粹,所以歐洲必須要減緩移民進入的速度;至於美國的移民政策也需要改革,增加其透明度及公平性,也應令高技術工人能更容易進入美國,為美國提供所需的技術。
至於最後一個教訓,便是社交網絡的「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令意見趨兩極化。不少研究稱,社交網絡令人們傾向只接收同聲同氣的言論,只跟意見相同者交流,無助討論。戴雅門稱,這是一個危險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