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長者患吞嚥障礙 公眾認知不足
撰文‧梁雁齊 圖片由香港大學提供、法新社
中國人說︰「吃得是福」,但疾病或年老都可能導致吞嚥困難,患有吞嚥困難的老人家有較大機會出現營養不良、脫水和不理想的生活質素情況。早前香港大學與香港盲人輔導會長者院舍進行研究發現,60%以上的患者對自己有吞嚥障礙缺乏認識,特別是視覺受損的社羣,反映有需要提高公眾的教育。
生活質素受影響
由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研究小組走訪四間香港盲人輔導會屬下長者院舍內的398位視障長者。61%長者被標記有一定程度的吞嚥困難。研究小組與109位長者作進一步的面對面臨牀吞嚥評估。他們發現,患上吞嚥困難的長者都有以下情況,包括日常生活需要別人護理及照顧,特別是餵食;口齒不清及聲線沙啞;認知功能減退,以及曾患神經系統疾病。
研究結果更發現60%以上的患者對自己有吞嚥障礙表示不清楚及缺乏這方面的認識,其中視障長者對吞嚥問題的認識,比沒有視力障礙的人士為差。這顯示社會需要提高公眾對吞嚥困難症狀的意識和教育的需要。研究人員指,患有吞嚥障礙的長者會因進食經驗差,導致較低生活質素,其個人生活、社交及飲食時的情緒等多方面都會受到負面影響,當中對視障人士影響尤深。
促提升公眾教育
研究建議,應多加照顧有高風險患上吞嚥困難的長者,並為有需要長者及其照顧或護理人員提供定期教育,以提高對吞嚥困難的認識;為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定期跨專業之訓練,以提高其生活質素;及增加院舍用作輔助醫療的資助。除此之外,以下的合作計劃亦有助改善長者整體的認知、言語及吞嚥功能。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視力缺失版」︰初步結果反映「蒙特利爾認知評估─視力缺失╱廣東話版」是一份有效及可信的認知評估工具。
振動治療︰這種方法將涉及於全身振動平台上的訓練,其目的是改善認知功能,增強預防跌倒的肌肉力量和改善用餐坐姿。
言語治療學生實習︰在未來一年,香港盲人輔導會之長者院舍將成為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理學士(言語及聽覺科學)課程的學生實習言語治療的場地之一。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與香港盲人輔導會院舍服務於2015年8月25日簽定溝通及吞嚥卓越研究合作備忘錄,正式成為合作夥伴,合作目的為研究改善現時為視障長者而設的溝通及吞嚥評估與治療,並促進及優化本地和鄰近區域為視障人士提供之跨專業。
**** 香港大學與香港盲人輔導會院舍服務合作,希望以科研為本,改善視障長者的溝通和吞嚥評估與治療。
--------------------------
早起一杯溫開水早餐好吸收
水要一口一口喝
我們常說涼白開是日常最好的飲品之一,我們經常認為,晨起喝杯溫開水可以促進體內毒素的代謝,給身體補充水分。
早上喝杯溫開水,水到之處都能沖得「乾乾淨淨」,幫腸胃、肝腎肩負,不但能緩解便秘,降低腦血栓、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還能幫你有效吸收早餐。因此,清晨起床後,一定記得喝1—2杯(200—400毫升)溫開水。
溫開水解酒效果佳
讓醉酒人馬上喝幾杯溫開水,能有效稀釋酒精,保護人體肝臟,補償因為醉酒嘔吐失去的大量水分。
水要一口一口喝
口渴的時候,不少人習慣「咕嚕咕嚕」豪飲一番,殊不知,這種飲水的方法對健康並無好處。少量、多次、慢飲是3條基本準則。
大口喝水可能引起的後果有三:其一,一次性快速大量喝水,會迅速稀釋血液,加大心臟的負擔。運動過後,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其二,天熱大量出汗時,暴飲會反射性地加大出汗量,進一步增加鈉、鉀等電解質的損失,因而人們往往產生越喝越渴的感覺。其三,喝得太快太急,會把大量空氣一起吞咽,容易引起打嗝或是腹脹。
合理的喝水方法應該是,把一口水含在嘴裡,分幾次徐徐往下嚥,這樣才能充分滋潤口腔和喉嚨,有效緩解口渴的感覺。
喝多少水因人而異
正常的健康人可以以尿液顏色來判斷何時應該多補充水分:正常的尿液顏色應該是淡黃色,如果顏色太深就應該補充水分;若顏色很淺就可能是喝水太多了。
對於病人而言,喝水更需因人而異。例如,同是心臟病患者,當患者表現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時,每天需適當增加水的攝入量,以免血液黏稠度過高進而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但當患者表現為心臟功能衰竭時,則不宜喝水過多。因為喝水太多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病情加劇。為了避免加重腎臟的負擔,急性腎炎、腎功能衰竭的患者也不宜喝水過多。當人感冒發燒時,自呼吸道丟失的水分比平時要多,另外發燒體溫增高,從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要適當多補充水。
----------------------
老人突然變瘦
或是糖尿病5個信號需小心
人體自然衰老後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說眼花耳背,但其實有些症狀不一定就是衰老的跡象,反而有可能是疾病的症狀,些所謂的「身體老化」現象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症狀,如果不加以鑒別,有可能漏診疾病,延誤治療。下面講講老年人需警惕的糖尿病症狀。
老人突然變瘦是疾病信號
老人變瘦太快是異常信號,正常的變瘦應該以體質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為衡量標準。BMI值只要在20至24範圍內波動,就基本屬於正常變化。還有一個更簡便的判斷方法:老人如果在一個月內體重減輕了2.5至5公斤,就要檢查是否患病了。此外,注意一些生活細節也能發現身體的變化,如以前穿著合體的衣服變得寬大了、腰帶松了或感到鞋子肥大了,都不能馬虎大意。能引起老人體重銳減的疾病,比較常見的就是糖尿病,因為糖尿病的典型特徵中就身體消瘦這一項,即「三多一少」。老人如果突然變瘦應及早到醫院進行檢查,以防止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聽力下降或視線模糊
發現自己很難聽清楚對方說話或閱讀時視線模糊,未必都是單純聽力下降和老花眼。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聽力下降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兩倍。高血糖會對耳朵和眼睛的血管、神經造成傷害,還會改變眼球中晶狀體的形狀,由此對視覺造成損害。
體力不支和容易煩躁
老人往往體力不如從前,易感疲乏,有的人脾氣不好,愛發牢騷。事實上,當血糖異常時,人們也會感到疲勞、煩躁、行動遲緩,這是因為葡萄糖沒有被正常燃燒,因此機體能量不足。因此,經常出現這些症狀應該查血糖。
尿頻和極度口渴
尿頻是很多老人的毛病,糖尿病是其中一個原因。糖友體內的葡萄糖大量存在於血液之中,不進入人體細胞,患者將葡萄糖排出體外的唯一方式就是排尿,由此會導致脫水,並感到極度口渴。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年紀大了往往有「老縮」現象,但任何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都應密切關注。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體重會明顯下降,這是因為他們無法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反而通過尿液流失了。
其他異常表現
除了上述變化,手腳麻木、皮膚乾燥、傷口癒合時間長等,都有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後果,也容易被年紀大了所掩蓋。因此,定期查體很重要,只要身體出現不適,就要諮詢醫生,儘早診治。
老年糖友治療注意
對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第一駕是控制飲食,遠離高糖、高脂的食物;第二駕是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增強體質,同時也能提高胰島的敏感度;第三駕就是加強糖尿病教育,讓病人自己對糖尿病形成較強的意識,從而在生活中引起重視;第四駕則是讓病人進行自我血糖控制,可以買部血糖儀在家自測,一般空腹時血糖#7.0mmol/l或餐後血糖#11.1mmol/l,就可以確診為糖尿病;第五駕就是通過口服或注射胰島素進行藥物治療。
除了上述「五駕馬車」外,在平時的飲食和生活上,老年性糖尿病患者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以適當吃一些新鮮水果,但是要注意甘蔗、荔枝這些含糖量高的不能吃,而且吃過水果後,也要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同時也不能空腹吃和餐後立即吃,一般建議在兩餐之間或者在睡前吃一些。
在體育鍛煉方面,專家建議:「進行一些不劇烈的體育鍛煉,比如打太極拳、散步,但是時間也有講究,老年性糖尿病患者不要大清早空腹出去進行體育鍛煉,一般在飯後半小時比較適宜,而且鍛煉的時間也不要太久,感覺到自己開始微微出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