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長打類固醇 女工休克腎上腺萎縮
【明報專訊】現年69歲的劉女士,30多年前因關節炎而長期注射類固醇針,最終導致腎上腺嚴重萎縮,近乎失去所有功能,治療後雖挽回性命,但自此需要每天服藥。有內分泌專科醫生指出,劉女士的個案並不罕見,提醒巿民不應胡亂服用類固醇,以免身體出現副作用。
貪圖盡快紓痛
劉女士30餘歲時,因為日做4份工養家,令她出現關節炎,要到西醫求診。由於想盡快紓緩痛楚,劉女士總要求醫生為她打針,讓她短時間內回復能量,精神爽利。往後10多年,只要關節再痛,她會到藥房配藥,或到西醫處打針,但由於她沒光顧固定的醫生,令每個醫生均不了解她打針的詳情。
致血壓血糖失衡
某天,劉女士突然上吐下瀉,幾乎休克。送院後,確診腎上腺危象 ,亦即腎上腺疾病最嚴重的一級。醫生細問她有沒有長期及過量服用類固醇,劉女士於是把多年來的看病經歷和盤托出,醫生發現她長期注射過多類固醇,引致腎上腺不能自行分泌皮質醇荷爾蒙,致腎上腺嚴重萎縮,無法維持體內的血糖及血壓,令身體出現問題(見表) 。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張潔婷指出,劉女士一入院已出現腎上腺危象,估計她早患上腎上腺功能不全。張解釋,當劉女士經常注射高劑量類固醇,腎上腺已漸漸無法自行分泌皮質醇,令身體的血壓、血糖失衡,容易生倦,腎上腺更嚴重萎縮,無法再分泌皮質醇,一旦劉女士感冒或有肺炎等令身體相當受壓時,她會休克、失去意識,若不及時求診,更有死亡風險。
求診交代服藥史
張提醒巿民,每次求診後應問清楚自己會服什麼藥,及藥物的副作用。她以類固醇為例,一般發炎、敏感及免疫系統失調時,醫生均會處方類固醇(見表),但類固醇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只可在醫生處方及指示下服用,不應胡亂外出配藥。正確的做法是每次求診時跟醫生交代上一次求診時服藥細節,令醫生更了解病人後,處方合適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