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正就修訂初中中史課程指引作諮詢,文件被指重視大一統歷史,強調民族融和,但略去一些朝代亡亂、人民起義的歷史(見表),已掀起一點漣漪;教界料明年4月後推出的詳盡版指引,或進一步加入一直是中史科「使命」的愛國、增強國民身分認同等「學習目標」,恐掀起更大爭議。 料特首選舉後推指引「詳盡版」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剛推出的中史指引框架到底是否有政治考慮,教育界有不同判斷。有前線中史教師說不揣測當局動機,只從教學專業角度來看,略去朝代亡亂史並不恰當,因為讀這些歷史才可以汲取前朝滅亡的教訓。早前已有教師在諮詢會上質疑修訂版課程歌頌大一統,經傳媒報道後掀起關注,市民若不仔細看課程內容,只獲得上述籠統印象,恐怕會引起反彈。 現有的諮詢文件並不完整,只有學習各歷史時段的課題框架,未加入課題之下要研習的內容,這些細節料最快會於第二階段諮詢加入,而第二階段諮詢將於明年4月、即特首選舉後展開。 現指引學習目標已包括「愛國」 翻查早於1997年發出、沿用至今的中史課程指引,介紹各課題的細節包括學習目標,不少涉及愛國,指引文件中涉國民身分認同的字句最少出現12次,包括提高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培養民族情感、培養愛國觀念,不因一己私利而捐害國家利益、盡心為國效力、維護民族利益、願為民族和國家而不怕犧牲,其中「戰後國共關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的學習目標,是共同為邁向民族團結及國家統一而奮鬥。 反國教科後 「時代不同了」 不少中史、中文科教師均認同,增強愛國心和國民身分認同是該兩科的「使命」之一,列入課程指引由來已久。不過,經歷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科運動,再加上本土及港獨思潮滋長,不少港人對「愛國」等字相當反感。 有教師認為,教育局應讓學生在學習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過程中自然產生愛國情懷,不要硬銷愛國,但亦有人指出,時代不同了,即使是將現有指引的愛國內容照搬過來,教育局恐怕都要面對一場硬仗。 余諫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