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之父:港科研支援遜內地 盼港府增投入 長遠作科技中心
【明報專訊】內地上月成功以火箭發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而量子通訊是目前唯一達到「無條件安全」(unconditionally secure)的通訊方式,無法被竊聽或竊取。「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有信心「墨子號」完成預設的實驗。他又認為本港支持實驗研究不如內地強,盼港府加大對實驗科學及高科技的投入,長遠建設為科技中心。
明報記者 岑詠欣
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再分割。潘建偉10多年前便構想利用衛星作量子通訊,他說量子基本特性包括不可分割及「量子疊加」。以光為例,光就是由大量的小顆粒「光量子」組成,「量子疊加」是指這些小顆粒可同時處於不同狀態,若套用於量子通訊,由這些小顆粒傳送「密鑰」,一旦被竊聽(即「量子疊加」的粒子狀態受干擾),接收信息者能輕易得悉通訊被干擾,亦無法被竊聽或竊取。
「唯一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方式」
傳統光通訊是通過光的變化傳輸信息,竊聽者截取少量光並不影響繼續信息傳輸;但竊聽者如想攔截量子信號,並對其作測量,將不可避免地破壞量子狀態,馬上會被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發現。而量子亦不可複製,故也不能「截取完複製再發送」。
被問及量子通訊是否最安全的通訊方式,潘建偉解釋古希臘已有通訊加密方法,坊間一直以為加密與解密是「永恆課題」,永遠不會有一種原理上安全的加密方式,量子通訊卻突破這框框,成為目前唯一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方式。
衛星壽命兩年 有信心完成實驗
研究遠距離的量子通訊過程不易,潘舉例在光纖中進行1000公里的安全點對點量子通訊,由於損耗和干擾高,效率極低,光子每300年只能傳輸一個信息,故令他構思將信息由天空送抵地面。潘建偉說上月升空的「墨子號」正忙於測試,設計壽命有兩年,有信心完成實驗任務。
點名讚港學者 指理論做得較好
潘建偉獲團結香港基金邀請來港出席今日展開的「創科博覽2016」的專家論壇,他亦希望藉此在本港多交流。他說過往亦曾與本港從事相關技術研究的學者接觸,認為本港學者理論做得較好,惟本港在實驗研究的支持強度漸漸不如內地,希望港府對實驗科學或高科技加大投入。他又點名提到近日憑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獲內地未來科學大獎的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說本港亦有不少出色的科學家,建議港府與內地政府溝通,讓本港科學家參與內地大型科技項目,「香港除作為金融中心、旅遊中心,長久亦能做科技中心。」
40多歲的潘建偉,年輕時曾在維也納大學物理學家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的量子實驗室工作,他說當地研發人員想像力豐富,會琢磨基本概念,「通過探求精神找出不平凡的東西」。他鼓勵有志從事科研的年輕人最重要明白自己興趣所在,若加上能力及運氣,就能獲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