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前日從上海臨港蘆潮港碼頭啟航(圖),開始首次遠航,意味着所載的中國萬米級深淵科學流動實驗室「彩虹魚挑戰深淵極限」項目,邁出重要一步。「張謇號」將在南海作深海調試,隨後赴南太平洋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其附近海域開展深淵科學聯合考察。
《科技日報》報道,「張謇號」以清末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命名,是專門為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設計的科考母船,設計排水量4800噸,續航力1.5萬海里,可載員60人。
據悉,「張謇號」首航將歷時63天,共8600海里,分為兩個航段,第一個航段將在南海進行船上科考設備的深海調試;第二個航段奔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所羅門海,在8000多米深的新不列顛海溝附近海域開展深淵科學聯合考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科考人員將調查新不列顛海溝的地形地貌;採集海水、沉積物和生物樣品;探秘海溝里的生物群落組成、物種豐富性和多樣性;研究海溝裏的微生物群落功能組成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微生物在深淵碳循環中的作用等科學問題。
國際海洋界一般把海平面以下6000米的地區稱為「深淵」,2012年中國研製的「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3年上海海洋大學成立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並與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公司合作,聯手研製「彩虹魚」載人深潛器,可下潛至11000米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