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昨就政府土地及房屋供應策略發表中期報告,指政府近年雖積極覓地建屋,但中長期的房屋供應仍然嚴峻,當中未來5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量仍較《長遠房屋策略》所定目標相差約四成。基金會認為,目前本港土地供應仍嚴重缺乏,倡議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但不認同社會上「棕土優先」的發展策略主張。 倡改劃土地發展棕地填海 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曾維謙表示,據政府資料,今年至2019年每年平均私樓落成量為1.77萬個,較2006年至2015年之前10年內每年平均1.11萬個增加逾六成,認為未來私樓供應仍符合長策目標;但本港公營房屋供應卻明顯落後,當中今年至2020年的5年期內,每年平均落成量約2萬個,較長策每年2.8萬個的目標相差約四成。他認為,政府能否做到長策建屋目標,很取決於改變土地用途及新發展區推展進度。 他說,目前本港土地供應仍嚴重缺乏,倡議政府多管齊下覓地,包括短期繼續改劃土地用途,中期發展棕地,長遠透過填海增加土地供應。但他不認同社會有意見主張「棕土優先」的發展策略,認為發展棕地必牽涉收地、搬遷、安置及賠償等問題,過程漫長。他以屯門紫田村公屋項目為例,指政府2001年公布方案後,2006年才開始收地,直至今年公屋項目才落成,前後經歷15年,認為長遠而言填海及開發新市鎮是重要及具效率的土地供應方案。 基金會副總幹事黃元山表示,香港未來30年需發展逾9000公頃土地,才能足夠應付社會需要,他認為即使政府換屆,仍要持續貫徹覓地工作,建立土地儲備。 組織:發展棕地可復修環境 本土研究社成員林芷筠表示,提倡發展棕地非只純為增加土地供應,而是把本身受污染的棕土作重整及發展,對環境復修有好處。她認為,基金會提倡填海、發展新發展區的造地方法,是已假定這些方法不受社會挑戰,也不能處理目前樓價高出一般市民負擔的問題。
|
|
|